曾国藩|曾国藩:顾家好男人,三十岁起,日夜自我监督,学做圣人,为何晚年不断反省

撰文|赵立波
后世的曾国藩被评论成多个极端 , 赞誉者将他捧为真正的圣贤 , 诋毁者将他批判为“曾剃头” 。其实曾国藩在其生前就已经预料到身后名必然存在巨大争议 。
(一)曾国藩生前不编撰文集 , 预感身后名将掀起巨大争议 , 希望后人能够给出公正评价 。
同治六年(1867年)的八月酷暑的一天 , 曾国藩与幕僚弟子赵烈文谈天 , 看到曾国藩两江总督的办公地连一幅有款的字画都没有 , 赵烈文问他说:“人得无笑其苟简乎?”不会有人嘲笑您太简陋了吧?曾国藩说:“足下以后如果给我写墓志铭 , 可以加上这句话 。”赵烈文谦逊地回答说:“老师您编书和年谱数十年 , 这样的道德文章千万岁的后事铭都写不过来 , 恐怕没再没有大手笔能把您的身后裁剪得准确 。”曾国藩未接话 , 而是说其了去世多年的胡林翼:“他日见《胡文忠集》 , 选刻多不当 , 且多代笔吾身后亦不免此一劫 。他颇为忧虑地问赵烈文说:“足下何策以善其后?”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烈文回答说:“请老师您先定论 , 我愿意做您的编纂 。”曾国藩说:“吾无所有 , 不足编纂 , 惟望他日持正论耳 。”
曾国藩|曾国藩:顾家好男人,三十岁起,日夜自我监督,学做圣人,为何晚年不断反省
文章图片

赵烈文日记
做京官时巨大的经济负担 , 让曾国藩颇为焦灼 , 还要亲自照顾儿女兄弟 。“夜二更尽 , 内人生一女 。是夜 , 与九弟同守一夜 , 不睡 。儿子病 , 甚烦闷 , 哭泣不时 。”因为儿子身体不好让做父亲的倍感慌神 , “因儿子不好 , 未尝看书……儿子已四日不饮食 。”在懂医道朋友的治疗下 , 孩子病慢慢好转 , 曾国藩才逐渐恢复正常工作学习 。家里人手不够用 , 曾国藩常常是:“抱护小儿一日” , 在家哄孩子就是一天 , 分担妻子压力 , 这些无不让人感到 , 曾国藩年轻时就是一个顾家的好丈夫 。曾国藩对孩子最大的特色就是“严管厚爱” , 通过严厉的学业教导 , 让孩子们逐渐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与所有父母一样 , 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 , 曾国藩对孩子最大的期许就是做一个有用的人 , 但是反对他们当官:“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 余不愿为大官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在外带兵打仗时 , 他希望儿子来看看自己 , 父子团聚一次 , 或许能减少病痛 , 可知在内心深处 , 这个做父亲的对孩子们的眷念之情 。他还曾嫌大儿子每次写给自己的信都太短:“泽儿写信太短 , 以后宜长些 。”当时书信是唯一家人的见面方式 , 对孩子的来信总觉得看不够 , 越长越好 , 无不说明 , 作为父亲来讲 , 对儿子那种难言的想念 。
(三)、儒家信徒 , 理学修养培养下的典型忠臣 , 个人心志淡泊 , “称帝”只是一个伪命题 。
曾国藩从人生最初的奋斗目标就清晰明确 , 不是做官 , 而是学做圣人 。认为“不圣则狂 , 不上达则下达” , 在他的人生目标上没有中间迂回折扣 , “不为圣贤 , 便为禽兽 。”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 , 曾国藩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 “譬如掘井 , 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 , 何若老守一井 。”在道光二十二年的一封信中 , 他深情地向父母保证要做一番大事 , “君子之立志也 , 有‘民胞物与”之量 , “有内圣外王”之业 , 由此才不愧对父母生养 , 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 他的精神导师就是儒家的顶尖人物 。直到多年后 , 已经身处高位的曾国藩对儿女们提出人生要求 , “惟学作圣贤 , 全由自己作主 , 吾有志学为圣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