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国藩:顾家好男人,三十岁起,日夜自我监督,学做圣人,为何晚年不断反省( 二 )


曾国藩|曾国藩:顾家好男人,三十岁起,日夜自我监督,学做圣人,为何晚年不断反省
文章图片

曾国藩名言
平定太平军是曾国藩的历史宿命 , 咸丰五年 , 在人生最为困顿之时 , 他写信勉励弟弟们的同时自己也进行表态:“余食禄有年 , 受国厚恩 , 自当尽心竭力 , 办理军务 , 一息尚存 , 此志不懈 。”对清朝的高层地位他毫无杂念 , 由此也遭遇后世的唾骂 , 殊觉遗憾 。对于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 , 关于他的谣言随即而起如渲染他即将“称帝”云云并进行大肆渲染 , 野史更是不遗余力进行舆论包装 。对于曾国藩的价值观来说 , 权位是被他看得最轻的一个 , 他追求的是“圣贤” , 这种至刚至大的境界比做皇帝要更有吸引力 , 对物质毫无渴望的人 , 权位如同“倚天照海花无数”都是过往云烟 。作为儒学滋养起来的理学大家 , 再也没有比“乱臣贼子“更让他反感的词汇了 。其实对于外界对他的权重的猜测 , 曾国藩均以实际行动作为回应 , 可以称之为光做不说 。与早年急需事权不同 , 进入事业巅峰之际 , 他主动要求朝廷收回对他的任命 , 敏感地指出这种任命无疑会导致中枢过于放权 , 使得地方做大 , 不好控制 。
曾国藩|曾国藩:顾家好男人,三十岁起,日夜自我监督,学做圣人,为何晚年不断反省
文章图片

曾国荃画像
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书信 , 经常予以警示:“余家目下鼎盛之际 , 余忝窃将相 , 时时有颠坠之虞 。吾通阅古今人物 , 似此名位权势 , 能保全善终者极少 。”并对外间所传弟弟贪财进行敲打 。在平定太平军几十天后 , 就将自己和弟弟所辖军队全部遣散 。早在功成的前一年 , 他就说:“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砺 , 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 , 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 。”他以实际行动表示“功成身退” , 也正因为曾国藩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光做不说” , 不久就将谣言彻底消弭 。
(四)、世上已无曾国藩 , 抑郁和健康问题让曾国藩提前推出历史舞台 , 经常想好好休息一下 。
曾国藩性格有着明显的“间歇性抑郁症” , 对此他说“余向来本多忧郁 , 自觉平生之事 , 多可愧者 , 近因右眼失明 , 身体衰弱 , 尤念从前衍咎难再补救 。”
曾国藩从青年开始“学做圣人”付出了巨大的体力和精力 , 加之身体条件“先天不足” , 从三十岁就多次发生咳血 , 几乎不治 。除此之外 , 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和失眠 , 在巨大压力的工作面前 , 曾国藩的身体情况日趋糟糕 。除了身体不好外 , 他就是感觉“心累” ,  同治四年的九月开始 , 曾国藩的失眠老毛病不断家重 , 身心疲倦至极 , 在当时的日记里 , 他这样写道:“倦甚 , 不愿治事 。三点睡 , 五更醒 。”严重睡眠不足已经损害了曾国藩的精神 , 与此同时 , 一种巨大的忧郁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 , 挥之不去 。失眠直接导致神疲、体倦、代谢率降低 , 加之年岁渐长 , 空前的孤独和颓唐让这个晚清重臣感到格外无助 。这年的下半年多次出现如下记载:“九月十七:“倦甚 , 不愿治事 。又围棋一局 , 观人一局 。”十月初二:“倦甚 , 不愿治事 。与幕府诸公鬯谈 。”十月二十二:“二更后倦甚 , 又似畏寒者 , 老景侵逼 , 颓然若难任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