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对话|云冈研究院院长:把云冈石窟“搬出来”,是多年梦想( 三 )


云冈石窟|对话|云冈研究院院长:把云冈石窟“搬出来”,是多年梦想
文章图片

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潘鹏(左)与同事在采集第十一窟数据 。新京报采访人员 浦峰 摄
我们与浙大的新课题是关于石窟的运用 。我们认为应该做云冈不同时代的样式,例如呈现云冈石窟刚完成时的最原始形象,金碧辉煌的、涂满矿物质颜料的状态 。这是可以用数字化的优势来做 。另外,数字化应该渗透到云冈的保护方面 。在进行保护工程之前,通过数据库的形成,让我们对洞窟存在的病害进行分析,预先做出保护修复方案,这是一个融入文物保护的过程,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考古范围,可以以技术来精确挖掘的问题 。所以说,数字化技术应该是一个很广阔的前景,要不断地探索它未来的使用的方法和途径 。
澎湃新闻:可否介绍下云冈石窟研究院所藏文物的体量及种类?这些文物中,有哪些重点文物?
张焯:云冈的文物,绝大多数是云冈石窟塌落下来的 。因为云冈是砂岩,并不太硬、太结实 。历史久了,随着洞窟的坍塌、裂缝崩毁,掉下来文物埋藏在地下 。1992年到1993年,我们进行窟前考古发掘;2002年到2008年又做了山顶考古发掘,挖出两个北魏的寺院,出土了大量的从北魏到辽金、明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物 。这些文物丰富了云冈的文化内涵 。
展厅中,单个的砂岩雕刻本身就是云冈石窟的一部分,代表云冈石窟的形象和艺术水平 。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佛眼 。这里边包含着很多意义 。石窟经历多个王朝,而每个王朝都要进行重新的修筑,在修筑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时尚理念 。对于这个佛眼,目前断定是辽代 。当时一位皇太后看到云冈破败的样子后发愿进行大型维修,花了半个世纪才修缮完成 。辽代的方式和北魏不一样 。北魏的方式如秦汉时期,像做兵马俑一样,人物是不做眼珠的,眼珠是画上去的 。而辽代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产生了镶嵌佛眼之事 。过了八九百年,这些眼珠几乎都掉了,在解放前后流失海外 。从展出的这件佛眼大小来看,应该是属于大佛的眼珠 。80年代中期,原藏者——已经退休的原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史克门先生发愿捐赠,使其重归故地,经宿白先生转交,成为研究院藏品 。
云冈石窟|对话|云冈研究院院长:把云冈石窟“搬出来”,是多年梦想
文章图片

菩萨立像 北魏
云冈石窟|对话|云冈研究院院长:把云冈石窟“搬出来”,是多年梦想
文章图片

釉陶佛眼,辽金,陶,14.2x12cm
针对这些院藏文物,我们现在正在整理、出版考古报告 。这一考古报告出版的意义在于它会重新讲述云冈1500年的历史经历与过程 。预计明年上半年会出山顶考古报告,年底会出窟前考古报告,这也是未来云冈学发展的基础性的工作 。
澎湃新闻:目前文物的数量是多少?
张焯:掉落的、挖掘的文物大约有几千件 。还有一部分文物是逐渐征集回来的 。云冈石窟当年是削山为壁,再往内掏洞窟 。我们的老古人太节约了,每一块石头都要利用 。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大同周边出土的大量的北魏的墓葬里,几乎都有云冈沙岩雕刻的随葬品 。当年开凿云冈的工匠全部是奴隶 。他们不光是为国家干活,还可以通过为百姓雕刻佛像后,百姓对他们进行布施 。他们在云冈石窟工作凿下来的石头,也用于北魏都城建设,用于墓葬的随葬品制作,这是他们的生活的来源 。这些年我们征集回来的出土文物,丰富了云冈雕刻的内容 。
云冈石窟|对话|云冈研究院院长:把云冈石窟“搬出来”,是多年梦想
文章图片

云冈石窟东端山顶塔基遗址
澎湃新闻:近代对云冈的考察是从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以及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人开始,随后我国的专家如宿白、丁明夷等人也在实地进行了多次考察,撰写了大量的学术报告,为云冈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从早年到现在,专家们对于云冈的研究的方向有哪些转变?近年来,云冈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就哪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