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为啥是个互联网公司,都想去卖菜,还费劲脑筋亏着本卖?( 二 )
同时,生鲜是每个家庭每天几乎必买之物,重复购买的频次无疑是非常高的,只要客户愿意去买几颗青菜,几个鸡蛋,就有可能顺便再买点其他的,就算什么都不卖,生鲜电商开机页也可以卖广告让平台赚钱。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发布《2020线上生鲜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生鲜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475.7亿元,同比增长48.9%,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达到5118亿元。而美妆、图书、3C电子、服饰等品类的电商渗透率均超过20%,外卖餐饮也占到了15%,唯独生鲜的线上渗透率仅3%左右,这也给了电商自然延伸的可能。
刚需、高频、市场规模庞大、渗透率低,所以,生鲜这个最具有诱惑力的市场,注定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都无法轻视的。
市场广阔,但为啥就是不赚钱?
对于强刚需的互联网TO C赛道来说,基本逻辑就是通过烧钱干掉竞争对手,从而形成寡头,但这并不是终局,毕竟盈利者寥寥无几。根据方正证券在去年8月的统计:全国4000家入局者,95%亏损,4%持平,只有1%盈利。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生鲜电商虽然最具诱惑力,却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对此,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品牌发展部主任、社帮帮智慧社区合伙人梁吉良向中外管理分析:第一,买菜是一个高频、复购、受众多的生意,但也因此天然就有很多竞争对手。加上与本地农贸市场、生鲜商超的同台竞争,使不同年龄、需求的消费者各自倾向不同的消费渠道。第二,农产品多级批发的链条冗长,从原产地到区域批发商再到二级批发商等等,层层下来,导致毛利润非常低。(生鲜行业毛利率大约在20%-22%,疫情过后,2021年第一季度每日优鲜毛利率下滑明显,仅为12.3%,叮咚则维持在18.9%。)
第三,冷链分布零散且落后,包括冷链仓储、配套体系,还有“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都很不完善,比如,美国95%都是冷链运输,中国的运输环节则95%是“断冷”的,一冷一热之间容易有损耗。而对于冷链物流的整合和冷链系统的建立也都需要很高的成本,这属于需要砸重金的重资产模式,习惯了轻资产模式的互联网巨头们,显然并不擅长做得这么复杂这么“重”。所以他们多数使用第三方冷链,从而导致品质和时效无法保证。
除此之外,生鲜电商最根本的痛点还在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差,即标准化程度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本身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内涵,而这与现代商业对商品的标准化诉求相悖。
所以,如何构筑有效的用户增长体系,如何维持已有用户的高复购率,如何降低履约成本,以及保障生鲜品质,都是生鲜电商所面临的问题。
文章插图
前置仓、社区团购、“预售+自提”:各有各的问题
目前,生鲜电商跑的最成熟的模式是前置仓模式,它把小型仓库开到社区附近,租金比传统超市便宜很多,配送范围只覆盖周边1-3公里,能做到下单后半小时送达。目前国内最大的前置仓模式电商是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
前置仓带来了即时性消费便利,但它的“重运营”模式增加了很多成本,比如小仓库成本、物流成本、单量预测失误的耗损等。而即时性消费的生鲜产品客单价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前置仓最大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痛点和它的财务模型之间是相悖的。
盒马鲜生CEO侯毅曾在试验前置仓这一模式后表示:“前置仓模式是不成立的,是做给VC(风险投资)看的模式。”他认为,从生意模式本身讲,前置仓是个伪命题,不可能盈利,也不可能是未来生鲜电商的终极业态。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马化腾|刷屏!马化腾: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随时可以被替换
- 阿里|胡润公布全球公司排名,马云创始人头衔也被剥夺?
- 业务|哈啰出行新公司业务含小客车租赁
- 快递公司|网购退货的时,卖家为何总是要强调不要发顺丰?总算明白了
- 快递|快递客服外包公司怎样与甲方谈?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腾讯三家公司|腾讯三家公司起诉“腾讯分分彩”侵权获赔 100 万
- 起诉|腾讯三家公司起诉“腾讯分分彩”侵权获赔 10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