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要想富挖古墓”?民族罪人,任何恶毒语言形容盗墓贼都不为过( 二 )


以发掘定陵为起点,此后我国的考古工作逐渐转向非主动性发掘 。我国现行文物工作基本方针可概括为十六个字:“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而保护是放在首位的 。可以理解为,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等考古技术发展得更先进的时候,再发掘也不迟 。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考古发掘,很多都是工地上发现了古墓,或者古墓被盗之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
盗墓贼将盗挖的文物销赃,最后导致大量文物下落不明,对中华文明、民族瑰宝的损害也极大 。
位于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是秦国统治者先祖墓地,1993年,遭到了大规模盗挖,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的人参与,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山坡上竟然出现了向盗墓者出售伙食的餐饮摊位 。
“若要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顺口溜,也成了当时礼县最为流行的语言 。
盗墓者|“要想富挖古墓”?民族罪人,任何恶毒语言形容盗墓贼都不为过
文章图片

▲被盗墓贼卖到法国的先秦金鸷鸟,国家一级文物,但因具体出土墓地及出土情况不详,究竟是周朝秦人文物还是从西方传来,仍是不解之谜
盗挖中,伴随着大规模的文物破坏,带有精美纹饰的金器竟然以每克85元的价被当场卖掉,大量文物流向海外市场 。
最终的结果是,这两座基本被盗挖一空的秦公大墓,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致使专家学者无法确认它的主人,成为秦国历史的一个谜团 。
这对研究先秦历史,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
2
百年之祸,文物流失的“外患内忧”
盗墓贼对中国文物的破坏确实可恨,但驱使他们铤而走险干这种欺师灭祖的勾当的源头,国外的买家可是“居功甚伟” 。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统计,仅在海外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就有中国文物167万件 。而流失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估计是馆藏数量的10倍,那就是流失1670万件,其中,30年间,仅流入美国就达230万件 。
中国文物的流失与破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和建国后 。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物流失的“悲惨之路”就开始了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
这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陶瓷、雕塑、甲骨、典籍、漆器、丝织品等各类珍品中国文物 。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能带走的都掠夺走,不能带走的就销毁殆尽,粗略统计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文物约有150万件 。
盗墓者|“要想富挖古墓”?民族罪人,任何恶毒语言形容盗墓贼都不为过
文章图片

▲英法联军掠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创作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特许士兵3天时间公开抢劫,所抢夺的财物归私人所有,“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包括《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在内的无数宫廷所藏、古籍文书、珍奇宝物被洗劫一空 。
盗墓者|“要想富挖古墓”?民族罪人,任何恶毒语言形容盗墓贼都不为过
文章图片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一角
至于打着探险队的名义来中国搜刮掠夺文物的外国人,到底盗走了多少中国文物,难以计数 。敦煌莫高窟的例子只是无数偷盗事件中的一个代表 。
举一个冷门的例子,1928—1934年,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花六年时间,在洛阳金村挖开八座东周天子大墓,盗走8000多件国宝级别的玉器、铜器、金器、银器、漆器、错金银铜器等天子陪葬品,除三件最终留在了国内,其余全部运往国外,至今流失在美、加、日等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