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人的发型:留电视剧中的发型要被砍头,这种发型仅存在于晚清( 三 )


令出行随,到处可见兵勇带着剃头匠,挑着担子巡行在城镇乡村,担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粉牌,见一个捉一个,强行前额剃发,后脑留辫 。
清朝|清朝人的发型:留电视剧中的发型要被砍头,这种发型仅存在于晚清
文章图片

一朝天子一朝臣 。以家族宗法儒学为源的中国人,或许能把朝代兴衰看成是天道循环,但如果有人要从衣冠相貌上强迫施行历史性的倒退,把几千年的汉儒发式和盛唐袍服变成“猪尾巴”小辫,不仅仅是一种对人格尊严的侮辱,简直就类似“阄割”之痛 。而且,以上种形象活着,死后都有愧于祖先,没有面目见先人于地下 。如果从文化、财产,等级等等方面在士大夫和平常民众还存有歧异的话,在这种保卫自身精神和风俗的立场方面所有汉人几乎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原本已经降附的地区纷纷反抗,整个中国大地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时孙之獬正巧衣锦还乡 。农民军攻入淄川,将其活捉,五花大绑示众街市,人们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然后斩首市曹,暴尸通衢 。这个以出卖祖宗和灵魂为代价来换取好日子的恶棍在风光了几年之后,终于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消息传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咸云罪有应得 。
“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尔 。当其举家同尽,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铁铸不成一错也!“此种下场,连仕清的汉人士大夫也不免幸灾乐祸 。
四、为什么要剃发?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族人建立 。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 。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
清朝|清朝人的发型:留电视剧中的发型要被砍头,这种发型仅存在于晚清
文章图片

清朝的开国史料,伴随着攻城略地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 。此后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 。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
天聪三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 。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 。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 。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后来的明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 。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 。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