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宋太祖突然驾崩,宋太宗继位,兄终弟继的“金匮之盟”真实吗( 二 )


从这里可以看出,“金匮之盟”的真实存在和内容所规定的传位顺序,即太祖传给光义,由光义传给廷美,廷美传回德昭这样一个皇位继承法 。可见,光义、廷美、德昭均在盟约内容之列 。如果说没有“金匮之盟”的束缚,太宗大可将皇位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是名正言顺的 。这样,太宗也可以学习太祖“杯酒释兵权”之法,给予廷美、德昭、德芳以厚禄而不付兵权,便实现皇位的和平过渡,大可不必将三位亲人逼上绝路,而留下千古骂名 。所以说,“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 。
宋太宗|宋太祖突然驾崩,宋太宗继位,兄终弟继的“金匮之盟”真实吗
文章图片

三、宋太宗即位后的政策调整
(一)急改年号
太祖驾崩后的两个月,也就是开宝六年(976)农历十二月底,太宗突然宣布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元年 。一般地,先皇去世后,新皇帝如果不是在正月初一即位的,仍沿用当年的年号,以表示对先皇的尊敬,更何况都快年终了,太宗依然是迫不及待 。这一举动是为了尽早摆脱太祖的影响,为自己篡取皇位作掩饰 。
(二)剪除皇位威胁人
太宗即位后逼死二侄德昭、德芳和弟弟廷美三个直接威胁人,还将魔爪伸向太祖的旧将 。太祖凭着“义社十兄弟”拥立为帝,至太祖死时,王申琦等已死,石守信等已被解除兵权,此时仍掌军权尚有李继勋和杨信 。太宗解除了李继勋北都大名守将的职务,一个月后死去 。一年后,太宗到杨信家探望,第二天杨信死去 。[7]37后三月,太祖的亲信旧将李重勋死去 。此外,太祖心腹将领党进被调出京城一年后死去 。太宗这样作,显然是为了剪除朝中支持太祖子孙的势力,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
宋太宗|宋太祖突然驾崩,宋太宗继位,兄终弟继的“金匮之盟”真实吗
文章图片

(三)改家臣为国臣
在五代乱世,武人当政,但他们不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搜罗文人谋士作为其幕僚,亦称幕宾,为其出谋划策,代写奏札、信函等 。幕僚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只是为私人效力,这部分人是私家之臣而不是国家之臣 。太宗认识到这不利于皇位的巩固和国家的统治,因此,逐渐完成了家臣向国臣的转变 。
(四)强化“祖宗之法”
对于宋太宗兄终弟继的皇位继承法,大臣们并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这一方面是由于宋朝人们接受了五代时期“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个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经过五代战乱的洗涤,血缘观念已比较淡薄 。[7]38“金匮之盟”表明宋代皇位继承与儒家所提倡的地长子继承制不一致,而宋朝的儒学家并没有提出异议 。这是与赵宋“祖宗之法”中强调“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密切相关的 。因为在宋人看来,皇位怎样继承是家事而非国事,太祖、太宗都强调这一点,因此便成了不可动摇的“祖宗之法”.所以,对此继承问题很少有大臣提出异议 。太宗即位后的以上作法,无论是迫不及待的更改年号、剪除皇位威胁人、改家臣为国臣,还是强化“祖宗之法”的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皇位,从这里进一步可以看出“金匮之盟”的真实存在 。
宋太宗|宋太祖突然驾崩,宋太宗继位,兄终弟继的“金匮之盟”真实吗
文章图片

四、“三姓家奴”---赵普与金匮之盟的关系
赵普(公元922-992年),字明平,幽州蓟县(今天津蓟县)人,是五代末宋初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史书记载及人们心目中,赵普是北宋名臣,曾三次拜相,是个正面形象,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著称 。但是从他对金匮之盟的态度还有看出,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物 。二次拜相时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由此可见其奴才嘴脸,说他是“三姓家奴”一点也不为过 。同时,他与金匮之盟的关系关乎着盟约是否存在的要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