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春秋历史上的十六次关键性战役( 二 )


凭借此战,楚国压制了晋国一段时间,楚国也因此称霸天下,成为一代霸主 。
春秋|春秋历史上的十六次关键性战役
文章图片

8、鞍之战
鞍之战,因发生在鞌地,也称之为鞌之战 。前589年,齐顷公率军攻打鲁卫,试图挑战一下晋国在中原的权威,有重夺霸主的野心 。晋国大夫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 。
齐顷公轻敌冒进,结果被郤克大败,差点被晋军所擒 。
晋国在邲之战后,在中原的威势锐减,北有赤狄,东有强齐,南有霸主楚国,西有秦国 。想要重新夺回霸权,只能逐一击败这些对手 。而齐晋鞍之战,晋国偏师以弱胜强,正式开启了晋景公重夺霸主之位的道路 。
9、麻隧之战
公元前578年,秦晋争霸又到了一个高潮,由于晋国南与楚国,西与秦国长期两线作战,所以有些疲惫 。正好秦桓公背弃盟约,与白狄相约攻打晋国,晋国得到了借口,可以号令诸侯攻打秦国,解决西面战场 。
于是,晋国号令天下诸侯响应,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大军,外加周简王派的大夫刘康公、成肃公军队,总共十余万大军,征讨秦国 。秦国只有五万军队相迎,结局可想而知,秦国战败 。数世不振,从西方霸主衰退为西戎二流之国,也就是上百年无法恢复实力,更别提争霸中原 。晋国自此不再担心西边的威胁 。
春秋|春秋历史上的十六次关键性战役
文章图片

10、鄢陵之战
晋景公时期,虽然晋国在前583年的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结束了楚国十多年的霸业 。但是之后数年,晋楚之间不过是五五开,为了争夺霸权,一场大战势在必行,于是晋楚第三次大规模作战即将爆发 。
公元前575年左右,郑国叛晋归楚,晋国号令卫国、齐国、鲁国联军伐郑,楚国大军救郑,郑楚联军与晋国统帅的联军对垒于鄢陵 。
楚军先是突袭,晋军后撤 。决战之时,两军陷入苦战 。战争的转折点在于一个人的出现,晋将魏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未及支援两翼 。楚军两翼被攻破,然后楚军神射手养由基虽然一箭射死魏锜,但是楚军却失去了先机 。楚王子公子筏被俘,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
次日再战,楚军见晋军准备严整,心有余悸,不敢轻易进攻,只得率军后撤 。虽然此战,在战场上两军胜负未分 。但是毕竟楚军撤走,算是晋国胜利 。而楚共王这一退,标志着楚国从此再无称霸中原的机会 。晋国则巩固了霸主的权威 。
春秋|春秋历史上的十六次关键性战役
文章图片

11、柏举之战
鄢陵之战后数十年,楚国虽有北上之心,但是实力渐渐衰退,在晋国三驾马车的战略之下,愈发乏力 。而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渐渐崛起,彼时天下的重心,转移到了东南 。吴国历经数代,终于在吴王阖闾和伍子胥的带领下,实现了强国梦 。吴国开始对楚国展开了战略性的击打 。
吴国伐楚之战,最为重要的一战,就是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 。此战之前,吴军凭借楚军主力北上,突袭楚国,一路势如破竹,但是在柏举,遇上了楚军主力 。此战,吴军三万主力,对阵楚军20万大军 。
楚军倾国而来,势力庞大,吴军采用疲楚之策,先行后退,楚军追击 。吴国适时反击,三战三捷,楚军士气低迷 。但是楚军退无可退,只能集结大军与吴军决战,柏举之战,爆发 。
但是如果打正面,吴楚双方实力差距很大,胜负难料 。所以,吴军决定先发制人,派遣先遣部队,发动突袭 。楚军一触即溃,主帅逃亡郑国,楚军渡河而去,被吴军半渡而击,一半被俘虏 。渡河的楚军,准备做饭 。吴军随即杀到,围主帅沈尹戍,迫使其自尽而亡,经此一战,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郢,已经只剩下一片坦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