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军长秦基伟回忆: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

1952年10月,在朝鲜中部金化郡的五圣山南麓,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异常惨烈的较量 。
此次较量一直持续了43天,我志愿军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连续打退了“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歼灭了敌军一万五千多人,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上甘岭战役 。
上甘岭战役|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军长秦基伟回忆: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
文章图片

图|美军“山地战大师”范弗里特(签名旧照)
这种现象引起了驻韩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兼第8集团军司令员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以下简称范弗里特)的极大关注,范弗里特通过不断研究这一现象,最后提出了“以小规模进攻代替被动防守”的策略,企图来改变战场上联合国军的被动局面 。
范弗里特在10月6日把这些想法亲手写了下来,呈给了上司远东美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在美国第9军前线,对当下已察知的一切有限目标迅速发动进攻,请求迅速同意该计划 。
范弗里特给这个计划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摊牌行动” 。打过扑克牌的朋友都清楚,到了摊牌的时候,基本就是牌局的尾声了 。
上甘岭战役|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军长秦基伟回忆: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
文章图片

图|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左一)视察“联合国军”中的英军部队
摊牌的那个人,往往手里确实有一副好牌,一旦摊开,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此人必赢 。
范弗里特手里到底有什么牌呢,敢让他这么自负?
原来金化城以北三英里的地段(1英里=1.6公里)有一处高地,美国第9军和我志愿军都没有修筑工事,只是隔着200码(1码=0.914米)对峙着 。
在这处高地和597.7高地交界的地方,往东北方向一英里处,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脉,美军称其为狙击兵岭,我军则称为537.7高地,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上甘岭 。
上甘岭战役|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军长秦基伟回忆: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
文章图片

图|上甘岭
范弗里特认为这里将是美军在金化战场上,实现局势反转的咽喉要地 。
上甘岭这时候被我军占据着,联合国军想要多方面向北发动攻势,就必得经过这个地方 。
从远方迂回的话,一来这附近的地形不太允许,二来一旦作战不顺利会被我军断了退路 。
范弗里认为,只要能把我志愿军赶出这块地方,那么联合国军就可以多方并进,把我军逼退到1250码以外的另一个防守阵地,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打开联合国军在金化战场上的局面 。
上甘岭战役|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军长秦基伟回忆: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
文章图片

图|上甘岭阵地战区卫星图
不得不说,范弗里特的眼光很独到 。而此时金化方面的联合国军后勤仓库中,弹药、炮火这些消耗性武器的基数足够支撑起这场小战役,及其后的大范围分散攻势 。
至于兵力方面,联合国军的兵力也足够,所以“摊牌行动”在可行性方面,确实毋庸置疑 。
上甘岭战役|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军长秦基伟回忆: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
文章图片

图|“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
克拉克在收到范弗里特的信件后,仔细研究了范弗里特计划的内容,看到信件中列出的数据:16个炮兵营、280门大炮、200多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等 。
克拉克觉得,在如此的重火力下,联合国军应该只需要付出极少的兵力损失,便可以完成这个计划,于是便批准了 。
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何况是遇到了我志愿军 。那个极少的兵力损失后来从极小变成了极大,狙击兵岭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绞肉场,我军面对敌人的炮火誓死不退,哪怕陷入了敌军的围困封锁之中,后勤保障无法跟进,可依旧没有退却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