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宽厚仁爱、简朴亲民——“仁者爱人”的明仁宗

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初十,即位仅仅十个月的洪熙帝朱高炽突发疾病,并迅速转危,于五月十二驾崩于京师(北京)皇宫,年四十七岁 。远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得到消息后,飞驰返回京师,甩开了意图对自己不利的叔父汉王朱高煦所派出的暗杀队伍,于六月初三抵达京师南郊良乡,然后会合朝廷迎接的使臣,入京主持父亲丧礼,正式继承皇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朱瞻基即明宣宗宣德帝 。
宣宗即位后,会同内阁辅臣,并听取了其他朝臣们的意见,给父亲洪熙帝上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上庙号“仁宗” 。
朱高炽|宽厚仁爱、简朴亲民——“仁者爱人”的明仁宗
文章图片

永乐二年(1404年),在考虑了两年后,成祖终于下定决心,放弃靖难时随自己出征战场、立下汗马功劳的次子朱高煦,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明确了大明皇统所在 。
自永乐六年(1408年)开始,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止,在这十六年间,皇太子朱高炽一共受命六次监国,代替北征或者巡查行在(北京)的成祖管理京师(南京),除军国大事以外的一切庶政皆由己主持,合计监国时间超过了十四年 。
在永乐一朝的诸多重大政治活动中,皇太子朱高炽几乎都参与其中,并在幕后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 。同时,朱高炽借监国的机会来推行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政策,为将来登基后治理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永乐十八年(1420年),行在宫殿完工,成祖决定第二年正式迁都,于是召皇太子进京商议迁都准备事宜 。朱高炽奉诏北上途中经过山东邹县,在路旁看见民间百姓因灾而田土无收,只能持筐采野菜野果为食,心中恻然,于是下马进入百姓居所查看,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由大为慨叹,命随从分赐宝钞,招集乡老询问疾苦 。并令前来迎驾的山东布政使停止受灾地征收秋税,分发官仓存量赈济灾民 。事后,朱高炽向成祖奏明此事,同时情况请求发放山东赈灾粮款,以恢复民生 。例如这样的救济宽容政策,在朱高炽监国时期,还有很多例子 。
正是在朱高炽的不懈主持下,永乐时期因成祖频繁发动军事行动、大兴土木及远航工程所带来的民力过大消耗、百姓赋税沉重的弊政得以稍稍减缓,社会经济不至于崩溃,民间可以不时休养生息 。减轻了很多地方的负担,使得大明朝廷保持大体上的稳定 。
朱高炽|宽厚仁爱、简朴亲民——“仁者爱人”的明仁宗
文章图片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六十五岁的成祖病逝于第五次北征回军途中的榆木川 。在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的暗中安排下,御营内外秘不发丧,大帐日常饮食照常进献,外人不知道皇帝已经驾崩 。杨荣则亲自率队抄小道疾驰返京,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形式奉朱高炽继位 。经过二十年的皇太子生涯及十四年的监国历程,朱高炽终于登上了天下至尊的宝座,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
仁宗刚一即位,就下诏停止了之前宫中长期进行的珠宝、玉石、马匹、瓷器采办进供事项,免去了山东、北直隶征收香枣、布漆的杂税,并多次免除之前受灾地区的赋税和徭役,于原有基础上加大赈灾力度,停止大部分官卖物料 。在仁宗轻薄徭役、善待百姓的一系列措施下,大明社稷得以巩固和稳定 。
同时,对于长期和自己作对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仁宗大度地表现出了一个大哥、皇帝应有的气度: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封赏也多有加赐 。完全不计较之前为太子时两个弟弟多次对自己诬告陷害、想要取而代之的所作所为 。这种宽宏大气,也是仁宗宽厚仁德性格的着重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