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无眼者《阿姆河文明印章:形制篇》( 三 )


采自【Salvatori 2000】
关于印度河谷的印章体系拙作已有论述 。在中亚流行的主要是长方形和方形的早期印章,包括几何题材和较为简单的动物题材 。哈拉帕成熟期复杂的动物/人物/神话+文字题材的方印在中亚则极少发现 。
这些方印的年代相对都比较早,它们究竟是反映了早期印度河谷商业殖民的历史,抑或暗示印度河谷文明的一部分人口来自中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双面和多面石印
和铜印一样,双面和多面印也是BMAC文明极富特色的印章种类 。双面印的形制比较多样化,其中不少的材质、印面和纹饰与普通石印如出一辙,只是没有了钮而是双面刻印 。此类印章有圆有方,纵向穿孔 。较为精美的版本在印身侧边还有竖线条的装饰 。或是有着波浪边缘的方形 。
印章|无眼者《阿姆河文明印章:形制篇》
文章图片

印章|无眼者《阿姆河文明印章:形制篇》
文章图片

BMAC石质双面印,笔者个人收藏
在纹饰方面,一类极富特色的风格大量使用钻具并将钻点联结成图案,而使用更多手工雕刻工具的版本则对动物的躯干有更为细致的表现 。
印章|无眼者《阿姆河文明印章:形制篇》
文章图片

BMAC石质双面印,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最具特色的一类则呈长方形,两侧印面鼓起形成方透镜形 。类似的形制在史前中、西亚都非常少见,倒是地中海的米诺文明曾经用过类似的印章(只有单面刻印) 。以笔者所见,这种弧面非常适合擅长使用锉具(或推磨工具)驾驭线条进行雕刻的工匠,而米诺文明和BMAC的石印纹饰或许恰好都体现工匠的这一特殊偏好 。
印章|无眼者《阿姆河文明印章:形制篇》
文章图片

BMAC石质双面印,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印章|无眼者《阿姆河文明印章:形制篇》
文章图片

BMAC石质双面印,笔者个人收藏
多面印非常少见,分成棱锥和棱柱两种 。棱锥形通常在三角形的侧面带有刻纹,棱锥形也在长方形侧面 。同样,在米诺文明中也出现过棱柱形的多面印,两者间的关联亦如迷雾般难以揣测 。不过BMAC的多面印在功能上很可能和米诺文明相似,都是驱邪、祝福为主的护身符【注4】,印章的功能或仅为学者们的揣测 。
BMAC石质多面印,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滚印
和印度河谷不同,所谓中亚西部确实生产和使用过滚印,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多 。
中亚青铜时代滚印令人容易迷惑的地方在于它的风格有着较强的割裂感,并且其中混杂着大量外来品 。比如有一些看上去是两河流域“核心风格”的滚印,当来自于两河流域北方或埃兰;另外一些带有安纳托利亚或古叙利亚元素的,显然是通过欧亚草原流传过来,甚或是本地在外来影响下制作的;还有伊朗东部本地风格(或也可以称之为“杰罗夫特文明滚印”,不过这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和中亚西部的本地风格等等 。
除了普通的滚印,BMAC文明和伊朗东部都流行一种“滚章印”,既在底面刻有纹饰的滚印,也可以作为平印使用 。这种形制被认为也是通过欧亚草原由安纳托利亚或叙利亚传来 。
印章|无眼者《阿姆河文明印章:形制篇》
文章图片

BMAC“滚章印”,大英博物馆收藏
(形制篇结束,敬请期待纹饰篇~)
【注释】
注1:这个年代有非常多的版本,这主要也是因为现在不少国家都在中亚发掘和研究,资料并不统一,又缺乏可参考的史料文献 。这里使用的是最接近意大利学者Salvatori和德国学者Baghestani的观点,主要也是因为他们两位关注印章多一些 。他们的书中有详细讨论这些年代确定的依据,有兴趣可以读一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