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三 )
因为这两位御者都要驾车,所以便把剑佩在了身后,以免驾车的时候受干扰 。
而兵马俑士兵是需要作战的,所以把剑佩在了身侧,这样一来方便随时抽拔 。
除了这个共同点之外,就是关于剑璏的用法细节也是一致的,即除了腰带之外,还有一条专门的剑带用来佩剑 。这条剑带系在束紧衣服的“革带”下侧,环绕腰际一周后绾结在腹前,带的末端打成活性的花结,方便了把剑带系上或者卸下 。
文章图片
而且有个细节很重要,当两位御者佩剑于身后的时候,腰后的剑带与穿挂剑璏的承接处,有明显负重下垂的弧状,这说明剑带和剑璏之间,仅仅是贯穿和挂连的关系,剑璏是可以在剑带上滑移游动的,所以才有了既可以在腰间、也可以在身侧佩戴的情况出现 。
文章图片
明白了为秦始皇驾车御者的佩剑方式之后,能不能为我们破解荆轲刺秦时的“秦王绕柱”的谜团带来什么启发?
很显然,当时的秦王嬴政应该是将剑佩在了腰侧的,至于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么长的剑不放在腰侧的话,他是怎么坐在龙椅上的?另外《史记》中不是有后来才将剑移到背后,采取“王负剑”的操作吗?这两个细节都说明,当时的秦王嬴政采取的是和兵马俑士兵一样,将剑佩在左侧的做法 。
文章图片
所有的细节,都在太史公笔下惊心动魄的《史记·刺客列传》里,长久以来的认识都将秦王拔剑的失败,归结于秦剑太长 。事实果真如此吗?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可以看到,秦剑“故不可立拔”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主观原因“时惶急”,另一个则是客观原因“剑坚”,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眼里,拔不出剑的客观原因,其实不是大家认为的“剑长”,而是“剑坚” 。
“剑长”的观点太过于深入人心了,比如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中生动的描述:
“嬴政倒是佩戴了一把剑,但是剑太长,有七尺,按现在折算约一米六二长 。嬴政就一边逃,一边从腰里头抽这个剑,胳膊的距离不足以展开一米六二,所以怎么也抽不出来 。”
文章图片
没错,秦剑的确是长,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普遍宽而短,剑长60厘米似乎就已经到了极限,但是秦剑却修长窄薄,其最长者能达到96厘米,而根据兵马俑坑中统计的秦剑数据来看,剑体通常也在81-96厘米、士兵之剑尚且如此,帝王之剑又该如何?秦始皇的剑真的能有一米六二吗?
不得不说,基本上没可能,你能想象一个两米二六的男人,挥舞着一米六二巨剑的景象吗?
众所周知,铜车马是按照二比一比例制作的,而一号车站立的御者,其身高从足到顶有84.5厘米,换算成实际身高就是169厘米;他身后的剑长60.34厘米,换算成实际的长度,就达到了惊人的120厘米,这比兵马俑坑出土的所有秦剑都要长得多,其剑/身比达到了71.4% 。
文章图片
如果按秦始皇剑长162厘米,以及御者身/剑比例,去反推其身高的话,秦始皇应该是一个226厘米、不折不扣的巨人了 。但这与文献中记载的秦始皇身貌完全不符,即便按《太平御览·皇王部》的说法:“(始皇)长八尺六寸”,照汉尺23.1cm算,也不过是一米八九的个头,算不上巨人 。
推荐阅读
- 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赋能发展!石景山园荣膺“北京市创新信用领跑园区”称号
- B端|设计体系建设赋能,让B端产品设计更高效
- 援疆|浙江援疆:电商赋能打造“十网百店”拓展线上市场
- 阿里园区|赋能“直播新农人”,2021年广西新农人电商达人大赛正式启幕
- 联通|数字化赋能跑出联通“加速度”
- 赫莲娜绿宝瓶赋能轻乳液怎么样?赫莲娜绿宝瓶赋能轻乳液成分
- 漯河市政府|以信赋能 产业转型
- 以信赋能 产业转型
- 园区|四大赋能助力 东至龙工场获评“安徽省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 启赋资本|Xbed完成数千万融资,投资方为启赋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