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四 )


所以,拔不出剑的根本原因,很可能不在“剑长”这件事上,而是“剑坚” 。那么剑坚又是什么意思?太史公在“剑坚”之前,写了“拔剑、剑长、操其室”这三个描写,表明秦王有过一次拔剑的尝试,的确是因为剑太长,所以才改为抓剑鞘,按道理讲,此时想要拔剑不应该抓剑柄吗?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这说明此时的秦王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在明知剑长拔不出来的情况下,没有继续反复硬拔,于是改变了策略,手也从剑柄放到了剑鞘上,因为他接下来要做的是“摘剑”这个动作!也就是说秦王嬴政想把整个剑鞘连同剑带一起取下来,这样一来,不管剑有多长,也可以立马将其抽出来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很多人在解释“剑坚”的时候,认为是剑和剑鞘太紧了,以至于拔不出来,这个理由不充分,不然也不会在后面“王负剑”的时候一拔就出 。所以,“剑坚”的“坚”很有可能指因为采用璏式佩剑法的缘故,这个剑带系的太紧了,秦王慌忙之中没法安心去解结,所以只能尝试抓着剑鞘,将剑带用力挣断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之后,在大臣的提醒之下,才恍然大悟,将长剑通过游离的剑璏推到了背后,完成了“王负剑”这种操作,最终将荆轲一举斩杀 。从这件事例可以看出,璏式佩剑法的确优缺点并存,好处是系的牢固,缺点也是系的太牢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所以,基本上一线作战人员比如兵马俑,比如秦将王龁,他们配剑都不会长的出奇 。而秦始皇作为一国君主,其佩剑的礼仪性可能要远高于实用性,这也造成了其佩剑和一般人有所不同 。好大喜功的秦始皇,有没有可能会不会拎着又长又豪华40米大刀,来砍荆轲呢?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有,但前提是,让我王嬴政把剑先拔出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