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二 )

显然,我们《大秦赋》的剧组在复原剑璏的时候,不知是参考了霍麦说,还是自己的灵机一动 。事实上,如果单纯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实物证据来复原,也完全不会呈现出这种剑璏的形态和用法 。
三、兵马俑秦剑
从已公布的资料来看,兵马俑一号坑出土铜剑17柄,其中剑璏有27个;以及铜车马一号车及二号车御者的佩剑方式,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参考的宝贵资料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先看一号坑出土的铜剑和剑璏 。研究者将铜剑分为三型,这里就不啰里吧嗦的讲具体区别了,我们只谈和影视剧相关的部分细节 。可以看到,吕不韦三人的腰间佩剑,形制基本上都差不多,即圆盘的剑首、扁圆的剑茎,以及菱形的剑格,比照之下,其实是较为接近于图中的最上面的秦剑类型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这种圆饼状以及浅喇叭口的剑首,以及剑茎上的凸起的箍棱,在剧中公子徯刺杀嬴异人的时候,有一个极为精彩的特写,甚至可以看到在圆形剑首上还有个小篆的秦,以及箍棱上用丝线进行了精心的缠绕 。古人把用绦或者丝绳缠扎兵器的剑柄,叫做缑(gōu),结缑后的的剑茎有三个优点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其一,有效地增加了剑茎的径粗,使其更适合人手持握;
其二,具备良好的防滑功能,不至于一用力就脱手;
其三,防止质地较硬的剑茎对于使用者手部的损伤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而除了这种秦剑样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相比之下这种秦剑显得更加修长而窄薄,不仅没有圆形剑首,其剑首截面呈现菱形;而剑茎部位则是扁方体条状,虽没有那么明显的箍棱,却有斜向的挫纹以增大摩擦,最重要的是,它采用的剑璏是一种平底、椭圆形的样式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这种“椭圆形”剑璏其实就是之前说是孙机先生分类里的“一型无璏檐”的那种,从考古线图看,秦剑其实还有一种“桥形”剑璏,属于分类里的“三型双璏檐”,而《大秦赋》中的剑璏,呈现出明显的狭长条状,其实比较符合这第二种桥形剑璏,但要注意这里的都是铜质,而并非玉质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说完了来自兵马俑坑的秦剑和剑璏证据后,不难发现姑且不论秦剑的样式还原,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了剑璏以及由此而来的璏式佩剑法 。千万别小看了这一个小小的“剑璏”,因为正是由于佩剑方式的问题,几乎左右了历史上最大一宗刺杀案的走向与结果,这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
四、秦王绕柱谜
关于秦人到底怎么用剑璏佩剑,兵马俑铜车马上的御者不是由活生生的案例嘛,我们一起来观摩下这两个秦始皇的大型手办工具人 。
首先,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驾车的,他们有资格佩剑吗?
当然有,在《史记·秦本纪》中载:秦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带剑是贵族和官吏身份的象征,而铜车马御者作为始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毫无疑问是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 。
大秦赋|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文章图片

此外,这两个工具人的区别也很明显:一号御者站着(所驾为立车)、二号御者坐着(所驾为安车);一号御者的剑长(60.34厘米),二号御者的剑短(25.4厘米);
相同点则是剑不论长短,却都佩在了腰后,而不是腰侧 。这个原因其实不难猜,结合之前出土的秦剑在兵马俑左侧的例子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