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便利店选品与陈列的三度空间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零售商业财经,作者:王宪裕,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当传统的夫妻老婆店、社区小卖部逐渐转型为便利店后,消费者对其印象的改观直接体现在门店环境、商品陈列上。
门店清洁明亮、干净整齐,商品陈列井然有序只是最基础的一步,好的商品陈列才是实现商品引流、门店盈利的关键。而这其中,有大学问。
01精准选品,汰弱上新相较于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这个店型虽小,但五脏俱全,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小而美的即时消费品的最佳场所。
作为一个注重坪效的业态,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陈列饱满性与购物舒适性的有效统一。便利店SKU一般在1500以上,因此,选品跟陈列显得更重要了。
便利店运用销售时点情报(POS)系统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而调整进货商品,淘汰弱品,让新品进入。商品统计分析周期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时长与商品特性、公司经营策略密不可分。
以7-ELEVEn为例,每两周就会有新品上架,每次新品数目介于30~50个之间。换算下来,每年至少有1000~1200件商品被淘汰,如此规律的汰弱上新机制,除了确保商品符合门店效益外,也刺激消费者购买欲,吸引尝鲜、尝新的消费者入店,增强消费黏性。
谈到选品,除了依靠大数据所提供的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商品分析外,另一个关键核心就是“商品采购人员”。
除了定期跑市场、做市调报告,了解市场动态与竞争店的商品结构及优劣分析外,商品采购人员还要负责淘汰滞销品、开发新品,配合气候四季运转、年节假日等进行变动,还要配合公司促销活动档期,甚至反向控制新品上市周期。
因此,采购人员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店长以上的层级,“要懂商品、懂卖场、懂消费者、懂竞争者”。
便利店商品大同小异,想要提升消费者的心智占有率,差异化的商品才具备优势。掌握消费热点的采购人员,也必须因“时”利导调整工作职能与方向。
前台湾7-ELEVEn总经理徐重仁曾推行“FBO”策略,以First(第一)、Best(最佳)、Only(唯一)为目的来引导采购人员的方向:由被动接受厂商提供的新品,逐渐转向主动要求厂商开发新品、独家商品、联名商品来吸引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心占率。
消费者对便利店的品牌忠诚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同小异的便利店打不破“谁离我近我就去哪买”的消费定律,而“FBO”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养成消费者“非你不可”的习惯,即使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牺牲些距离上的便利性。
02商品选品与陈列的三度空间提到便利店货架商品的选品与摆设基础原则,可以从高度、深度、广度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高度。
便利店的货架高度一般介于135cm~180cm之间,最高的货架通常靠墙放置。除了考虑补货、取货的便利性外,也要考虑整体空间的通透性,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压迫感。
【 选址|便利店选品与陈列的三度空间】有些企业会设定“天际线”,将商品的陈列高度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但也有少数的便利店会采用全店一米八高度货架。
笔者认为,在寸土寸金的便利店内,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陈列的品项数而做出相应规划。若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看,高度介于80cm~130cm之间是黄金陈列高度,最能抢占视线。
第二,深度。
以货架设备来说,目前行业内普遍层板的深度介于15cm~35cm之间,一般为上浅下深。
基于陈列效果及美观性,甚至出于库存商品与资金积压的考量,不同性质的货架层板深度是可以调整的,比如膨化商品,除了底层外的其余层板深度可以调整一致。
推荐阅读
- 选品|2022年的今天,你知道直播带货为什么会越来越火了吗?
- 实体|都说实体店不好做,便利店为什么却越开越多?4点原因太现实
- 选品|浙江省消保委:各平台及涉事主播已如期提交整改报告
- 生鲜|便利店的新故事
- 选址|盒马丧“新”
- 金榜|SGS助力京东金榜打造“金标准”甄选品质好物上榜单
- 跨境电商|亚马逊35%卖家负增长?铺货 选品都是死亡陷阱!必须终结
- ppc|跨境电商亚马逊选品原来要这样定原则?(二)
- 新闻记者|薅遍成都羊毛之便利店三巨头聚齐,哪家最值得一薅?|封面天天见·逛姐出街
- 便利店|一元一个脱单盲盒,"线上月老"是门赚钱的好生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