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便利店选品与陈列的三度空间( 二 )


关于“深度”,除了货架规格外,还包含“商品”的深度,即商品的包装差别与价格带。
在有限的陈列空间里要增加业绩就必须在商品的“单价”上找到可以施力的空间,具体体现在“目的性购买”的商品上,比如非食或者粮油调酒类商品。
第三,广度。
设备方面,大多数便利店货架的宽度是90cm,端架通常是70cm,但有些端架会调整为60cm,这要根据货架底层层板深度是35cm还是30cm来配置,关键点是体现整体陈列的美感与走道的舒适性。如果最底层层板用的是30cm的,那在同样的平面货架布局下走道的宽度可以多10cm,对坪数小的门店而言,空间压迫感就相对小了。
回到商品上的“广度”,指的是陈列的排面呈现方式。有的以品牌为基础延伸、有的以包装规格维度满足、有的以四级品类结构中的小类来扩展、有的是以商品价格带来凸显,比如说商品均价。
在另一方面,因货架节数不同、商圈选址不同,所以在商品陈列的广度上会有差异化的效果。
03一点小策略,刺激冲动性消费便利店空间有限,商品选品与陈列就要符合门店与总部的最大利益,空间的运用也要效益最大化。
除了目标商品外,如何让消费者在进店后多看、多买?这就关联到门店设备与货架的布局及运用等细节。
比如说,不同商圈选址的货架定位及消费者行走主动线会有差异,商圈街道选址跟社区选址肯定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样的货架商品配置,定位及动线设计也不尽然相同。
有些门店要的特性是让消费者快速选品、快速结账,有些门店是为了延长消费者购物时间。这些设计的前提是透过历史销售的“大数据”分析后决策的,通常新开门店会在开业后一个季度复盘门店是否需要调整货架配置与位置。
另一个常见的策略,就是在柜台区的桌面放些小商品,如糖果、巧克力、计生用品、应景商品或者主打的促销商品等。
这是台湾便利店行之有效的做法,也是一个由下而上、由门店反推至总部的营销策略。
2005年,台湾7-ELEVEn业绩衰退,为了突破业绩缺口、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当时收银机取得的来客性别、年龄层等数据分析得知,有60%以上的顾客为男性,为了吸引更多女性客群,于是参考了香港及新加坡7-ELEVEn的消费满额送Hello Kitty磁铁活动,只要消费满77元就可获得一片磁铁(随机,类似盲盒的概念)。
在现金支付主导的年代,为了协助消费者凑满77元,有些门店会在柜台区放些低单价的小商品,协助消费者凑满77元或77元的倍数。经过不断演化,渐渐地就形成了如今的银台商品区。
结语连锁便利店体系,会依照标准化来打造门店,卖场设计有严格规范。如今,在区域督导的协助下,每家店会依照商圈选址及客群有不同的空间规划、商品陈设等,因地制宜、千店千面,因此连锁经营的单店化是必然趋势。
总部设立督导协助各家便利店货架的摆设,加上大数据的分析以及各门店店长的一线观察,凸显单店特色已然是时代潮流,这也符合“单店经营、单品管理”的概念。
不过,发展单店特色最考验的是店长及督导的观念与能力,有权力调整货架摆设的前提是先具备优秀的经营能力,否则容易形成一店多面,千店千面最终变成“千店一千零一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