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陈友谅:天选之子,称帝4年,朱元璋骂他残暴,却故意隐藏另一面( 四 )


一年前,朱元璋说“非骨肉忠臣不可守”,一年后,朱文正对得起这句话了 。
陈友谅|陈友谅:天选之子,称帝4年,朱元璋骂他残暴,却故意隐藏另一面
文章图片

接下来,陈友谅和朱元璋便在鄱阳湖展开对战,双方共投入80万兵力,第一战发生在康郎山,《明史》云:
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 。
康郎山之战,陈友谅的巨舰连环,让朱元璋吃尽了苦头,朱元璋苦战三日,一场不胜 。接下来,朱元璋用刘伯温之计,打算用火攻 。《明史》云:
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 。
但是,《新元史·陈友谅传》有另一种说法:
至晡,友谅掷火烧明祖船,忽反风,自焚,十里之内,湖水尽赤 。
如果按照《明史》的说法,是朱元璋趁着东北风放火烧了陈友谅的连环舰,但《新元史》认为,是陈友谅放火在先,他本打算烧朱元璋的战船,没想到忽然大风逆吹,陈友谅“玩火自焚”,火烧十里,陈友谅损失过半,他的弟弟陈友仁也被烧死了 。
陈友谅|陈友谅:天选之子,称帝4年,朱元璋骂他残暴,却故意隐藏另一面
文章图片

在大决战中,陈友谅提出擒贼先擒王,他派张定边等猛将攻打朱元璋的主船,朱元璋船小,身边又没有勇将近身保护,朱元璋只能下令逃走,慌不择路,小船竟然搁浅 。朱元璋眼看要命丧张定边之手,好在常遇春及时赶到,《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 。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 。
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朱元璋趁机逃脱 。若是常遇春晚来一步,朱元璋命丧张定边之手,最终统一天下的,可能就是陈友谅 。
陈友谅|陈友谅:天选之子,称帝4年,朱元璋骂他残暴,却故意隐藏另一面
文章图片

但历史没有如果,这段记载,只能说明陈友谅并不是草包,他和朱元璋的豪赌,输赢都在毫厘之间 。
陈友谅之所以会败给朱元璋,并不是他实力不济,而是在关键时刻,他犹豫了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了很关键的一段话:
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 。”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 。右金吾知之,亦降 。友谅益困 。
这段记载很长,意思是,关于如何破敌,陈友谅的左右金吾(本为护卫,这里指重要将领)提出不同的意见,陈友谅犹豫不决,最后决定采纳右金吾的建议,结果左金吾很郁闷,率领部下投奔了朱元璋 。右金吾见左金吾投降,陈友谅实力大减,担心陈友谅兵败,也率领部下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因此兵少将寡,他打算突围上岸,再图大计 。
陈友谅率领精锐突围,《明史》云:
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 。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
陈友谅且战且走,本来已经快逃出去了,不知为何,他从船舱中伸出头向外看,不料被流矢射中眼睛,直接射穿头颅,当场毙命 。
天选之子,因为这一探头,直接结束了陈汉王朝 。朱元璋也没想到,鄱阳湖之战会结束得如此突然 。陈友谅死后,他的太子陈善被杀,次子陈理被张必先、张定边二人保护逃到武昌,大半年后投降朱元璋 。
陈理的结局还算好,朱元璋称帝后,把陈理送到了朝鲜,至今朝鲜陈氏不少人都是陈友谅的后代 。
陈友谅|陈友谅:天选之子,称帝4年,朱元璋骂他残暴,却故意隐藏另一面
文章图片

四、历史记忆,笔者思考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轰轰烈烈的陈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4年,“天选之子”的陈友谅,在伸出脑袋的刹那,被流矢杀死 。陈友谅是死于意外,而不是被朱元璋所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