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唐开元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处于人生巅峰的时刻——他治下的江山不仅国泰民安,而且富庶的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在大唐之外,那些不服不忿的蛮夷要么被揍得落花流水,要么乖顺得一塌糊涂,“天可汗”的美名再度响彻大漠草原 。在志得意满之下,这位在历史上名声毁誉参半的皇帝理所当然的要搞些“形象工程”,以求青史留名 。于是他跑去泰山封了禅,修了集贤殿书院,编订了《大唐开元礼》、《大唐六典》等法典,又大搞藏书,使得“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新唐书·卷五十七·志第四十七》) 。
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文章图片

徐世勣生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 。在人生的头26年里,只要提到这位杰出的青年才俊,与之相伴的一定是徐世勣这个名字 。
而从武德二年开始,徐世勣就变成了李世勣,并且这个名字足足伴随了他30多年的时光 。也可以说,在这位初唐名将人生中最辉煌、最高光的那段光阴里,他的名字就是李世勣,也只能是李世勣 。
现在有很多资料都声称(包括某某百科),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为帝后,李世勣为了避皇帝之讳,改名李勣——这纯粹是胡诌八扯 。
有关史料白纸黑字,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 。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 。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讳,单名勣焉 。”(《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也就是说,李世勣是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才改名李勣的 。从武德二年始直至整个贞观年间,他从未改过名 。
那么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李世勣为啥不去避讳,直到这位贞观大帝挂了以后才想起来?
这就要说到李世民和李治这对父子的不同之处 。李老爹为人豪爽大气又不拘小节,对那些狗屁倒灶的繁文缛节烦不胜烦,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二名不偏讳令”:
“依礼,二名义不偏讳 。尼父达圣,非无前指 。近世以来,曲为节制 。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 。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避 。”(《传世藏书·集库·总集》)
按照李老爹制定的规矩,除非李世勣脑子进水改名叫“李世民勣”才须避讳,哪怕是叫了“李世勣民”都无须改名 。所以李世勣得多有闲心,才会无聊到给自己改名?
同理,在贞观年间三省六部中的那个民部,也无须改名叫户部 。
等到李治这个李老爹的熊儿子上台后,情况就变了 。
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文章图片

话说这位唐高宗之所以能接他老爹的班,除了哥哥们成全以外,靠的主要就是“仁孝”二字 。所以在即位之初,面对满朝老爹留下的老臣悍将,李治欲稳固地位、建立威信,干脆高举起“孝悌”的大旗,拿他老爹的名讳瞎折腾:
“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第十五》)
从此以后,民部不复存在,成了户部;而早已威震海内的大唐名将李世勣,也只好改叫李勣 。
所以对这位千古名将,在大唐朝立国之前,我们大可以叫他徐世勣;而在武德、贞观的30多年里,大唐的英国公就叫李世勣;至于唐高宗即位直至他辞世的10几年里,世间就只有李勣了 。
为了行文方便,以下还是统称他为李世勣——毕竟他在立下人生中的大部分功业时,都叫这个名字 。
李世勣无愧于在初唐时能与李靖并称的名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