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五 )


想当年大唐名将云集特别是有李靖可用时,李世民将李世勣扔在并州磨砺了16年,终为贞观中后期的大唐军队培养出个顶梁柱 。而在这位贞观大帝行将离世时,又故意找个罪名将这个文武兼资的良臣贬黜到地方,以便自己的儿子李治即位后施恩使用:
“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 。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李治很听话,登基后便召回李世勣并拜为宰相 。
那么李世勣凭什么能获得初唐三代皇帝的青睐,不但从未遭到猜忌,还能把官越做越大?
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但终归在于一个“稳”字,不愧是稳如老狗的李世勣 。
首先,李世勣立场站得稳 。
在初唐,降来叛去不算啥新鲜事 。但在降来叛去间还能把立场站得稳如泰山的,除李世勣外再无第二人 。
在瓦岗,身为翟让麾下头号悍将的李世勣在翟李火并中挨了一刀,差点送命——甭管是为啥挨刀,起码能让人觉得他是对得起旧主了;降唐之时,他又不计前嫌的推功给李密,获得李渊用“纯臣”二字为其盖棺定论,从此在大唐朝站稳了脚跟;后来他虽曾被窦建德俘虏过,但宁可抛下老爹不管也要拼死逃归长安,更是坐实了自己的立场 。
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文章图片

所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甭管风云如何变幻,人们可以质疑李世勣的本事差劲、性格圆滑、明哲保身,但唯独无法质疑他的忠诚 。因此李世民才会感慨“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第十三》),而他的儿子李治在给李世勣作祭文时,更是将忠诚作为对其最大的褒奖:
“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 。临危守义,类文聘之怀忠;建策承恩,同奉春(娄敬)之得姓 。”(《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
其次,李世勣人设立得稳 。
乍看之下,初唐两大名将李靖、李世勣都没啥山头,不过这二位的“孤臣”却当得截然不同 。李靖下了战场就活得战战兢兢,不是“恂恂然似不能言”就是“阖门自守” 。孤得简直没法再孤,结果还是没完没了的遭人弹劾 。除了李世民信任他外,在同僚间可谓是活得人嫌狗憎 。而李世勣则截然不同,在战场上他非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同僚和部下搞好关系;一旦打了胜仗,军功和财物统统推让给部下,所以人人都愿意追随李世勣打仗;回到朝堂上,他更是与人为善,从不结怨,所以大家都觉得这货是个好人,谁要闲着没事想弹劾他,肯定不会招人待见 。
所以在皇帝眼中,李靖和李世勣都是值得重用的孤臣;在同僚眼中,李靖依然是招人烦的孤臣,而李世勣别看没山头,但哪个山头都能平趟,自然是人缘好得不得了,这还孤臣个毛线?
最后,李世勣遇事从不出头 。
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文章图片

在瓦岗军翟李火并中,其实李世勣啥都没干,就想开溜,结果惨遭“门者斫之伤颈”(《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第七》),算是遭了池鱼之殃 。
其实这就是李世勣性格的真实写照——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保而非出头,即便要有所行动也是谋定而后动 。
义宁元年(公元618年)瓦岗军全面溃败,李密率部降唐,而程知节、秦琼等人则投奔了王世充 。唯独坐守黎阳的李世勣不动如山,还趁机吞并了大片原属李密所辖的地盘 。尽管此时他早有降意,更不看好王世充的前途,但仍等到李密等人受到了很好的安置以后,才于次年率部降唐,还获得了“感德推功,实纯臣也”的好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