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三 )


大致就这么多了,而且基本属实,在正史中都能找到出处 。
不过因此就否定李世勣真正可称之为“无数”的战功,甚至否定他作为名将的资格、称其为水货,我觉得不仅是偏颇,而且弄不好是脑子长歪了 。
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文章图片

证据实在是太好找了——较之我累花了眼才找出的那么几个败绩,李世勣打过的胜仗简直可以信手拈来,丝毫不费力气 。
瓦岗军时期,李世勣曾一战击败并阵斩大隋名将张须陀,又数次大败一代枭雄王世充和宇文化及 。后又攻克黎阳,使得瓦岗军势力大涨、声威大振,达到了其最鼎盛期 。
在归唐后的统一之战中,李世勣追随秦王李世民主打北方战场 。话说在初唐年间爆发的历次战事中,大唐朝打得最费劲、损失最大、败得也最多的非武德年间的北方之战莫属 。窦建德、王世充、薛举、宋金刚、刘武周、刘黑闼等个个都是硬茬子,与之相比,南方诸侯如萧铣、杜伏威、沈法兴、辅公祏就是帮战五渣,根本不值一提 。而那些光芒万丈的大唐名将们只要趟进北方这个烂摊子几乎个个吃瘪倒霉,被揍得全军覆没乃至被俘的有一大堆,连战无不胜的秦王殿下都曾被打得差点“仅以身免”:
“壬子,战于浅水原,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什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没,世民引兵还长安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第一》)
所以在此期间李世勣虽然表现得不怎么出彩,还打了不少败仗,但基本都是无碍大局的小败,并没影响到大局,更不足以颠覆唐军的胜势 。更重要的是,作为非嫡系将领,李世勣在此期间一直追随李世民作战,使得后者对他有了深刻的了解,更是搞到了这位大唐名将的“使用说明书”:
【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 。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第十二》)
啥意思?李大帝手中有两柄宝刃,一曰李靖,二曰李世勣 。李靖者,绝世之神兵也 。一刃既出天下辟易,但用之过甚伤人亦能伤己,故例不轻出(主要是这货太爱冒险,用多了容易出事);李世勣者,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也 。虽折而不挠,虽阙而不荏,谓之君子勇也,故可常用于四方 。
所以在贞观年间,李靖就捞着两次出征,李世勣则几乎无战不在,无时不战 。
李绩|徐世勣、李世勣、李勣——聊聊这个“三位一体”的大唐名将
文章图片

而令李靖一战封神的雪夜破襄城,李世民之所以大胆放手令其冒险突袭,也是因为有让他信任的姐夫柴绍以及用兵稳如老狗的李世勣在两翼护法——即便李靖突袭失败,有柴绍和李世勣在也足以稳定局面,再说还有稳健不亚于李世勣的李道宗千里包抄颉利的后路,此战起码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
李靖一战大捷以后,恰是李世勣稳稳的堵住了颉利的去路,并俘其部落5万余口 。
而且李世勣年轻时用兵稍显毛躁的不足,李世民也看在眼里 。于是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直到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间)的16年间,他一直把李世勣扔在并州的边防线上打怪升级,终于磨砺出了一个贞观中后期大唐军方的顶梁柱 。
从贞观十五年到二十年,李世勣数次出击漠北、邀战薛延陀,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将其拖瘦拖垮,直至亡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勣随李世民讨伐高句丽,独率一军连破盖牟、辽东、白岩等城,并参与安市城之战;乾封元年(公元666年),73岁高龄的李勣再度挂帅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二征高句丽 。历两年,终于灭亡了这个曾困扰隋唐两朝的强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