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章图片

3
其实,苏辙不止才华距哥哥仅一步之遥,还性情沉稳,老成持重,很多时候比性情外露,胸无城府的苏轼靠谱多了 。
在他们哥俩之间,说长兄如父那是不存在的 。
多数时间里,担起兄长职责的都是咱们不熟悉的苏辙,不信来看 。
兄弟两个初涉官场时,苏辙就整天为苏轼过于情绪化的性格和口无遮拦的嘴巴担心:
常苦口婆心劝诫哥哥要谨慎择友,不要逮个人就有的没得乱说;也不要总是写诗讥讽时政,以免祸从口出 。
苏轼却完全听不进去,还咋咋呼呼觉得自己完全hold的住: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
不需要择友,在你哥眼里,全天下都是大好人,都可以说知心话!
不让我写诗讥讽时弊那就更做不到了,世间的所有不平事,对我来说都是“如蝇在喉,不吐不快”,不写出来能把自己恶心死!与其恶心自己,不如恶心别人,所以我一定要写!
啧啧,说的这么横,有本事你别闯祸呀,闯了祸有本事你别连累家人朋友啊!
后来发生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弟弟苏辙的担心到底应验了,苏轼这个口无遮拦的大喇叭终于摊上了大事儿——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
苏辙|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章图片

4
事件爆发时,苏辙因距京城较近,所以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在御史台派人往湖州逮捕苏轼的同时,苏辙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
一是立刻派人飞马到湖州报信,好让哥哥提前知晓,有个心理准备;
二是连夜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哥哥一条命 。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为兄轼下狱上书》
此后苏辙的另一次机智举动,也为营救苏轼产生了极大作用 。
苏轼下狱期间,长子苏迈每日为其送饭 。父子二人约定,平时只送肉和菜,如判死罪则送鱼为信 。
结果有天苏迈出城办事,便委托亲戚代送 。
亲戚不知情,特意买了一尾鱼给苏轼改善伙食,这下可把苏轼吓惨了:
我去呀,不过写写诗发发牢骚而已,还真要砍老子的头啊!
生死关头,再豁达的人也淡定不了了 。
苏轼想到自己从前不听弟弟劝诫,不禁悲从中来,泣涕涟涟中给苏辙写了两首诗做遗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狱卒将诗送给苏辙后,苏辙看罢伏案大哭,但却拒绝收下诗篇 。
因为他知道,这首诗在自己手里价值不大,而只要被带回,按照规定,牢犯的只言片字都须呈交给最高当局查阅 。
所以诗篇最终如苏辙所愿,传到了神宗手中,看到诗中手足情深的字句,皇帝大为感动 。
本来就不舍得杀苏轼,这下又多了一层不忍心 。
再加上王安石、太后等纷纷出马求情,苏轼最终得以逃出生天 。
苏辙|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章图片

5
哥哥性命得保,苏辙悬着的一颗心是不是可以稳稳地放到肚子里了呢?
这么想,你就太小看苏轼“生命不止,折腾不息”的能耐了 。
出狱当天,伤疤没好就忘了疼的他又开始提笔赋诗: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身 。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