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
编辑导语:滤镜几乎成为了我们拍照必备的一大因素,滤镜作为美化的一个因素,它是从何发展而来,未来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作者在文中对其作了相关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文章插图
木槌再次敲向滤镜。
就在今年7月,挪威儿童与家庭事务部(Ministry of Children and Family Affairs)通过了一条法案,规定社交媒体网红和广告商必须对精修或PS过的照片加上水印,注明“本照片经过编辑”。
这项法案是2009年挪威《市场营销法》(Marketing Act)的修正案,挪威议会以72票对15票的压倒性支持通过。
其颁布意味着,在挪威这个国度,无论是面容还是身材,但凡发布经过滤镜加工美化来达到盈利目的美颜照片,声明都将必不可少。
当我们习惯了滤镜作为必不可少的存在时,已经遗忘了它先前所带来的无数争议。而挪威的这部法案,又将我们拉回到对滤镜的反思视域中。
不过,作为一种取悦自己与他人的工具,滤镜的“有罪论”,真的合理吗?
一、声名狼藉的精致与美丽
社交媒体、自拍照片、美颜滤镜——这三个关键词结合在一起,不由把我们引向一个代表性事物:Instagram。
2013年,一篇来自Fastcompany.com的报道,就曾相当严厉地指责过Instagram所营造的“楚门的世界”:
“这便是Instagram呈现的模样——宛如一场盛大的派对。难道我们不希望能够呈现在别人眼中的生活,远比实际状况更加光鲜亮丽吗?滤镜的作用,不就是涂抹掉那些不希望别人看到的真相吗?”
此时此刻,距离Instagram正式上线还不到3年,刚刚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然而,在一些媒体眼中,这款因五彩斑斓的图像滤镜而大放异彩的互联网产品,也正因滤镜在创造负面效应。
《Instagram如何险些毁掉我的生活》,这是Fastcompany这篇报道的标题,态度立场与严厉程度一目了然。
这仅仅是个开始。随后,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围绕“自拍社交网络”这个主题,展开连篇累牍的探讨与质疑:
《时代》毫不掩饰地把Instagram定义为“用户心理状况最糟糕的平台”;
《卫报》拐弯抹角地承认“Instagram应该是美好的”,但是……“为什么让用户如此痛苦?”
CNN则搬出了踩一捧一的套路:对于年轻一代心理健康最有助益的平台是什么?是Youtube;那么把这一代年轻人伤得最深的平台又是什么?是顶着滤镜的Instagram。
【 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所有的这些口诛笔伐,都指向了“滤镜”。那么,滤镜究竟做错了什么,竟然引来如此高频的攻讦?
文章插图
youtube上的自媒体用户对Instagram的指责
在诸多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中,一篇来自英国公共卫生皇家学会 (RSPH)的调查报告,被频频引用:
2017年,通过对1500名年龄14~24岁的英国居民进行调查,RSPH得出了一项结论:在对当时年轻人群之间流行的五大平台——Youtube、Twitter、Facebook、Snapchat以及Instagram——用户的心理状况(包括睡眠质量以及错失恐惧症发作频率等等)进行综合评定之后,结果显示,表现最差的正是Instagram。
明明只是分享一些经过滤镜美颜的自拍照片,为何Instagram的用户印象如此不堪?
RSPH首席执行官Shirley Cramer认为,Instagram和Snapchat会刻意引导用户“过于注重外在形象”,进一步加剧年轻用户对外貌缺陷产生的焦虑感。
而在这份报告的创作者Matt Keracher看来,Instagram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引诱用户(尤其是年轻女性)将自己的真实相貌与那些藉由滤镜调整处理过的美颜造型进行对比,刻意放大外貌存在的缺陷短板,促使她们利用滤镜修饰自己的照片,从而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
推荐阅读
- 网络攻击|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网站|外媒:乌克兰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 新社|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广告|社交电商如何升级广告电商,打造一个消费省钱、免费消费、赚钱消费的一个平台。
- 故障|中国电信网络故障频发!多地网友称行程码“数据查询异常”
- 电子商务|西南商报:四川网络交易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
- 泄露|松下称黑客在网络攻击中获取了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 相互|关停相互宝,网络互助大结局
- 网络安全|医疗保障局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 安全|“网络大流感”ApacheLog4j2漏洞来袭“云上企业”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