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 四 )
综上所述,即便滤镜确实可以对用户的心理状态产生扰动,实际的影响程度依旧很难达到诱发心理疾病的“祸患”程度。不加节制地使用或许会催生焦虑情绪,但“焦虑症”明显就属于夸大其词了。
说到底,倘若我们的精神真有那么脆弱,会被滤镜这种探求“美”的简陋工具轻易摧垮,贯穿文明史的“美学”压根就不会诞生,不是吗?
三、是非善恶:有关滤镜的未来
认同也好,憎恶也罢,滤镜早已进入我们互联网生活,并不可分割。它的应用范围也正在从图片媒介延伸开来,短视频、直播都成为滤镜应用的介质。
不过,滤镜到底有没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前景?
结论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到目前为止,围绕这两个前瞻问题所产生的讨论不胜枚举,但自洽程度最高的答案,居然来自与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并无亲密交集的美妆行业。
文章插图
早在滤镜刚刚从“调色”向“美颜”转变的时候,美妆行业的众多Kol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工具蕴含的潜力。
而当“美颜滤镜”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大行其道时,一部分美妆KOL透过千篇一律的“美颜”模板,精确捕捉到滤镜能够“零成本改变相貌”的本质,随后催生出不少即便无法被主流审美接受、至少也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另类妆容。用美妆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少媚俗,多前卫”。
而这种不再拘泥于“网红模板”的美化思路,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滤镜的另一种可能性:
倘若滤镜能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千篇一律的“美颜”,而是一整套毫无违和感的崭新外貌身份,诸如种族、肤色、残疾和遗传缺陷对外观的影响统统就有可能被消弭一空,“容貌”的定义也将彻底被改写。这会不会就是滤镜的存在价值?
文章插图
的确,从滤镜以往的发展历程来看,一旦挂上“种族”这个要素,立刻会招致巨大的争议——2017年的时候,Face App就曾因上线“人种滤镜”横遭无数用户和媒体批判,收获一批差评之后,不得已匆匆下架功能。
但在另一方面,作为一款美颜滤镜应用,FaceApp标志性的改变年龄、性别以及编辑面部特征功能,在公众当中使用拥有很高的人气和认同度。换句话说,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于“彻底改变外观造型”的视觉滤镜并没有那么排斥。
现在,Instagram上已经出现了Body Colors这种改变肤色的滤镜;不仅如此,随着A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Body Colors滤镜本身就是利用Facebook的Spark AR Studio开发的)、穿戴式AR眼镜的正式普级,生活在我们现实生活视野中的所有人,都有可能通过24小时开启的滤镜实现“容貌自由”。
当我们意识到,曾经引发无数争端的种族外貌差异已经在滤镜的作用下荡然无存的时候,我们还会继续否认滤镜的价值吗?
归根结底,围绕滤镜展开的诸多争议,本质上更接近于新瓶装旧酒的指摘。更进一步说,这属于非常标准的“思维观念跟不上技术理念”产生的认知问题。
与其杞人忧天自寻烦恼,为什么不能多给互联网一点时间,等到快速迭代的硬件载体呈现出滤镜的完整形态,再来盖棺定论做出评断呢?
作者:坏香橙,TRI 轻作者;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
本文由 @腾讯研究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
- 网络攻击|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网站|外媒:乌克兰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 新社|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广告|社交电商如何升级广告电商,打造一个消费省钱、免费消费、赚钱消费的一个平台。
- 故障|中国电信网络故障频发!多地网友称行程码“数据查询异常”
- 电子商务|西南商报:四川网络交易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
- 泄露|松下称黑客在网络攻击中获取了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 相互|关停相互宝,网络互助大结局
- 网络安全|医疗保障局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 安全|“网络大流感”ApacheLog4j2漏洞来袭“云上企业”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