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 三 )
1987年,密歇根大学计算机视觉系的在读博士托马斯·诺尔,在Mac平台上开发了一款名为Display的图形编辑软件。利用这款软件提供的抠图、调色、套索和魔棒等功能,Mac用户可以轻松实现曾经被暗房摄影师掌控的修图秘术,并且效率更高,工序更简单,还能随时保存导出。
试用这款软件编辑过自己夫人的照片之后,托马斯·诺尔的哥哥约翰·诺尔大受震撼,决心将这款简便易用且潜力无穷的图片编辑工具进行商业化。
考虑到“Display”的叫法确实不够朗朗上口,两兄弟随即给软件换了个更通俗易懂的名称——Photoshop,就这样诞生了。
文章插图
随后发生的一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照片不再是“眼见为实”的铁证。而在2008年,韦氏词典决定将Photoshop作为词条正式收录。
随着Photoshop的登场,距离我们熟悉的社交媒体滤镜亮相,只剩下最后两块多米诺骨牌了:
2004年,Facebook成立,Web2.0时代的互联网原住民,深切感受到了“社交”这个主题的魅力;
随后,2010年,划时代的iPhone 4高调公布,正式开启了属于公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数厂商和用户头一次意识到,原来手机镜头也可以成为核心卖点,并且在后期App的协助下,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与相机镜头滤镜别无二致的效果;
最终,2010年10月6日,一款整合了所有功能需求——即时可见的特效滤镜、便捷易用的照片分享——的应用,正式在AppStore发布:
文章插图
至此,属于自拍社交网络与SNS滤镜的时代,由Instagram拉开序幕。
我们也由此可见,尽管从移动互联网发展史的角度出发,Instagram属于典型的黑马应用,但助推这家SNS平台一夜爆红的真正原动力,拥有远比互联网历史更悠久的发展历程。
从文化的层面来说,把这种原动力视作人类感性需求不可分割的一环,也就是对“美”的追崇本能,同样不为过。
问题是,既然“美颜滤镜”是人类追求美的本能催生而出的阶段性成果,那么,现如今加诸在“滤镜”头顶的诸多罪过,是否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先例?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前文RSPH报告中提及的“过于注重外在形象”,以及“刻意放大外貌存在的缺陷短板”产生焦虑感,进而“尝试修改自己的外型,让自己看上去更完美”等一系列症状,影射的正是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心理障碍之一,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
早在1886年的时候,意大利心理学家恩里克·莫塞利就报告了一种“奇怪的畸形恐惧症”,患者的外貌明明没有任何问题,却莫名其妙地笃信自己的躯体存在畸形。
1980年,在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第三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当中,承认了这种心理障碍,并将其划分为“非典型躯体形式障碍”;随后,在1987年公布的DSM修订版当中,这种心理障碍终于拥有了“躯体变形障碍”的正式命名,并成为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因此,偏执地认为自己的相貌和身材不够完美,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加以“弥补”,压根就不是社交媒体时代滤镜开创的“祸患”。
美国焦虑与抑郁学会(Anxiety & Depression of America,ADAA)专家艾达·戈比斯认为,争议巨大的社交媒体滤镜,不会对真正的BDD患者症状造成影响:
“对于患有BDD的人来说,再多的外部影响,也不会改变他们照镜子时对自己的看法。滤镜是一种趋势,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淡出;但对于BDD患者来说,‘滤镜’就在他们自己的大脑里,SNS上的任何改变都不会影响BDD症状,只有内在的改变(药物和引导治疗)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推荐阅读
- 网络攻击|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网站|外媒:乌克兰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 新社|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广告|社交电商如何升级广告电商,打造一个消费省钱、免费消费、赚钱消费的一个平台。
- 故障|中国电信网络故障频发!多地网友称行程码“数据查询异常”
- 电子商务|西南商报:四川网络交易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
- 泄露|松下称黑客在网络攻击中获取了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 相互|关停相互宝,网络互助大结局
- 网络安全|医疗保障局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 安全|“网络大流感”ApacheLog4j2漏洞来袭“云上企业”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