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 二 )


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挪威儿童与家庭事务部的研究同样表明,奥斯陆学校超过一半的10年级女生在与心理健康作斗争,厌食症是少女死亡的第三大最常见原因。
“年轻人面临着社交媒体上那些完美的模特网红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儿童和家庭事务部表示:“其实那些展示的模特照片通常都是经过PS的。它们只是向年轻人展现了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中的美。”
总之,多管齐下的批判之后,滤镜俨然变成了诱发精神疾病的崭新祸源,似乎所有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问题都可以找它埋单。
但是,虚张声势也好,饰垢掩疵也罢,即便确实有嫌疑成为某些公众问题的诱因,作为工具,“滤镜”的存在立场很明显是居于中立的。相比于不假思索地断定“滤镜有罪”,一些更耐人寻味的问题,似乎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滤镜究竟是从何而起的?我们为什么要创造滤镜?
“美颜焦虑”引发的社会问题,确实是由“美颜滤镜”而起的吗?
二、滤镜发展史
广义上的“滤镜”演变史,其实要比我们许多人的印象来得更为悠久。
早在绘画统治视觉艺术领域的时代,标榜写实的肖像画,刻意美化的人工滤镜就已经屡见不鲜。举个最有名的例子: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雅克·路易·大卫创作于19世纪早期,号称“前摄影时代最传神的写真”,对后世的视觉艺术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抛开不同版本带来的配色差异不提,单从构图来看,这无疑是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杰作。然而,在熟悉欧洲近代史的朋友看来,这幅画简直就是“滤镜美颜”的集大成者:
坐骑前蹄高高扬起的威武姿态,将拿破仑的骑乘姿态精确定格在“屈膝”与“上半身垂直于地面”之间,巧妙掩盖了这位好战者不足1.7米的身高;
肩部膨大的斗篷,让这位法兰西皇帝比例过人的头颅看上去没那么夸张;
最后,这位征服者胯下的坐骑,更是美颜滤镜火力全开的杰出典范——面对阿尔卑斯山漫长曲折的栈道,当年的拿破仑压根就没骑马:
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
文章插图
没错,历史上为拿破仑征服阿尔卑斯山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坐骑,其实是一头驴。
所以说,远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前,“滤镜”就早已成为人类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银盐摄影技术诞生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物理滤镜,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与记录世界的方式。
心理健康|社交网络滤镜简史
文章插图
和“用丝袜罩住镜头创造朦胧感”以及“在镜头涂抹凡士林创造柔光效果”的古拙套路相比,直接扣在相机镜头正前方、完全改变成像效果与照片色调的光学滤光镜,无疑是胶片摄影留给数码影像时代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这一创造,不仅使“滤镜”概念得以产生,而且,那些偏色、失焦和过曝的经典成像特效,有相当一部分演变成为了Instagram最受欢迎的照片滤镜。直到今天,它们依旧是“INS风”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在镜头上动手脚之外,围绕“曝光”这个成像环节,银盐时代的摄影师更是耗费过无数心思。
剔除可见的瑕疵、锐化主角轮廓、提升区域亮度、增强指定范围清晰度……诸如此类的后期特效,都可以由技艺娴熟的摄影师,通过复杂的暗房操作化作现实。
显而易见,这个时代的“修图”与其说是一门技术,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手工艺影响深远,以至于个人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发者最先想到的,就是“修图”这个命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