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师傅|一个SaaS和物联网的新物种实践(下)( 二 )


如果还原一下煤炭师傅拉煤的工作场景,这11个字就变得很好理解:
原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个司机师傅往往在去拉煤之前,并不知道有没有活儿;他们有时排队6小时拉一趟货,甚至为了白天能拉到货,三四百个司机师傅睡在煤矿门口,排队能排一公里远;拉到货也可能在装货的过程中被欺负,“一车标准能装49吨煤,要是没跟放煤的师傅或者没口保安搞好关系,他给你放46吨,这趟就挣不着钱。”;电厂压运费,一趟运费200-300,一千个司机一天就是几十万……
“与快递快运行业不一样,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太复杂了。”姬志福感慨。不过好在,他们现在已经对这种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现状做了一些改变。
从“一天三趟”,到“抬杆秒结”煤炭供应链的改变是从哪里开始的?
姬志福介绍,在骐骥公司合作的21个矿区,公司有100多位小哥帮助拉煤师傅打前线。作为一家深度本地化的公司,这些小哥与煤炭公司搞好关系并不是什么难事。另外,依托G7的技术以及装备能力,他们先是标准化了拉煤箱,将货运里面的甩挂理念运用到了煤炭的场站园区。
司机师傅通过网络货运平台接到电厂需求方的拉煤订单后,直接前往姬志福在煤矿附近设立的煤炭场站,正面吊会将已经由“小蜜蜂”从矿区运送回来装满煤的标准煤厢置入司机师傅驾驶的车头上。
放下空厢体,装好煤厢的司机师傅就可以满载而归。这个过程不需要排一公里的队,只要接单就能拉到货,还避免了进入矿区受欺负。
最重要的是,原来一个司机师傅一天只能往返电厂一趟,行驶里程只有200公里,一个月按25天算,行驶里程也不过5000公里;而在甩厢模式下,司机师傅三个半小时就能往返甩一厢煤,一天一个师傅一般可以跑3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司机的行驶公里数可以达到15000公里。
“很多煤矿的上班时间都是早8晚6,矿场一下班,司机就拉不到货。我们在与矿场合作后,可以实现24小时甩厢,极大提升了输煤效率。”姬志福说,“有时候,晚上12点睡不着觉的,4个小时拉一趟货再回来也是有的。”
司机师傅|一个SaaS和物联网的新物种实践(下)
文章插图
傍晚时分,煤矿坑口排起的长队
当前G7正在与骐骥公司尝试进一步提升司机师傅的拉煤效率,他们的目标是一个司机师傅一个月的拉煤的行驶公里数能够超过20000甚至30000公里。“2万甚至3万公里是一辆快递快运车合格的平均行驶里程,大宗现在平均5000公里到6000公里,还有非常大提升空间。”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G7近日宣布推出新数字货舱(煤炭版),花名“小G”。曾参与了骐骥公司成立头脑风暴的G7副总裁王琦,详细介绍了小G。在演示视频中,小G通过厢体上的GPS定位、传感器、智能轮胎等可以实时感知厢体的位置,载重、胎温胎压。
从鄂尔多斯塔拉壕煤矿驱车不到80公里,就能找到一处位于鄂尔多斯辖区内的铁路集运站。这个集运站内,陆陆续续有司机师傅开着煤车驶入无人值守的数字化场站。司机师傅将身体探出车窗,在载重泵的指定位置刷一下卡,车杆便自动抬起。在卸货完成,司机师傅驶出场站的时候,运费便自动打入指定账户。
“原来人工过磅可能需要2分半钟过一辆车,无人值守设备上了之后,30秒之内就能自动完成。”集运站工作人员表示。这进一步提升了卸煤效率。
卸煤是煤炭供应链的关键一环。王琦将整个煤炭供应链运输过程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段,除了后段的卸煤与煤质检验,第一段是煤矿装车,第二段是干线运输。G7正在尝试打通这三个环节的数字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