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快手,回到地平线


私域|快手,回到地平线
文章插图
文 | 尺度观,作者|尺杜
宿华在接受采访时曾一度表示,快手是一家思考很慢,行动很快的公司。
这种企业文化尽管随着与抖音的短兵相接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仍在如今快手的身上有所体现。如果说“快”是张楠和抖音的打法,那么“佛”始终是宿华和快手的产品圭臬。上市前是这样,上市后也是如此。
快跑,起跳,腾空,落地,致敬。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运动员平稳落地,场下评委根据动作完成度和落地姿势打出分数。这是体操项目中一贯的流程。
动作完成的越标准,落地平稳度越高,运动员的最终得分就越高。
如今这种评判标准有了新的适配场景——互联网。
在已经过去半年的2021市场上,人们能看到诸多奇闻逸事,它们在年初的资本市场腾空而起,经过半年的凌空飞行,在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拉扯下,如今正在逐批落地。
有人欢喜有人忧。动辄60%、70%的市值蒸发在证明起跑姿势不标准的同时,更给自己贴上“不太一样”的企业标签。譬如快手。
关于快手,几个在年初的战绩是“短视频第一股”、“中签率仅为4%”、“中国互联网市值前五”。但亮眼的起跑姿势对应的却是当下不太美观的落地姿势。
数据显示,当下快手而快手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超过70%,其总市值从年初最高点1.738万亿港元一路跌至4500亿港元左右,蒸发近1.3万亿港元。
快手缘何至此?
从大环境看,快手是当下中国短视频赛道的“双雄”之一,月活超5亿;从营收形态看,快手目前全力向公域进发,广告、电商、直播三条腿一齐走路,模型越发健康;即使从用户来看,6月宿华向外曝出“快手全球月活超10亿”,尽管存疑,但代表尽管国内流量封顶,快手的出海仍可算是热火朝天。
最合理答案是想象力。即随着快手上市之后接连几次财报的披露,以及抖音系产品的持续高举高打,这个“短视频第一股”的产品想象力正在被加速稀释。这种稀释的最终反馈就是股价。
7月9日,快手上市联席保荐券商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称,“快手追赶抖音的故事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上演。”同时将快手目标价由300港元/股下调至130港元/股,评级由“超配”下调为“低配”。
在中国市场的大环境里,快手是一个好产品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短视频兴起的5年内,快手是具有独特标杆意义的企业吗?答案也更是毋庸置疑。
但在国内资本市场,更具体一些在二级市场上,快手是一个好的标的吗?就目前来看,这种肯定性正在被大大减弱。
2021,快手正在重回地平线。它接下来需要为自己证明的,不仅仅是现在,更是未来。
电商,于快手内卷先来看最近快手的一个动作:服务商。
关于服务商,定位是帮助商家完成入驻快手的一系列流程,为商家打造基于快手的流量营销策略。可以类比抖音的星图,只不过快手在承接侧等同于加入了若干个官方MCN机构。
这点不难理解。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快手都在强化自身的“电商”标签,而“服务商”恰是快手专项推出与抖音等不同的差异化路径。一方面帮助商家更好实现在快手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快手自己的意愿锚定电商和社区的平衡点。
即公认的事实是如果说抖音是基于公域流量的大卖场,那么快手奉行的就是流量网格化,私域流量是快手最大的依仗,一度被快手写进招股书内。这种基于公域、私域的特殊流量结合形式需要引路人,这也就是快手提出的“服务商”。
此外,这个动作也更透露出“削藩”意味。即服务商角色更多的是从平台角度出发,即通过服务商的引入来撬动之前固有大主播体系的藩篱,基于上层层面的流量分发更容易驱动固有主播的个体能动性,进而与服务商,也就是平台绑定在一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