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快手,回到地平线( 二 )


服务商模式,可谓一石二鸟。
向更大的角度来看,快手确实一直在完善电商体系,更确切说,快手一直想要寻找到的是自身独特私域流量形态下的特殊表现模式——高ROI,高营收。
快手想要率先在内部撕破平台想象力的口子。
但私域流量真的有效吗?或者说私域流量在快手的大平台模式下的想象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一个必须要明确的悖论是主播私域和品牌本身是冲突的双方,即主播过强的私域属性并不会给品牌带来过多的价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弱化品牌价值。这并不是快手想讲给外界的。
但问题在于快手的私域流量核心组成成分就是超级大主播。这也就意味着快手在私域流量能体现出来的想象力是和当下快手的策略相违背,甚至是南辕北辙的。
在电商直播各项要素已经成熟的如今,快手基于自身想要的产品属性的设定正在被进一步放大,但这种放大是否和快手本身的属性相冲突,以及快手能不能找到一个兼容双方、做大蛋糕的路子,这点目前来看都是存疑的。
之前《深燃》曾报道称:一位考虑过做品牌自播的商家就表示,自从他们决定做品牌自播后,联系达人主播时,后者会觉得是竞争对手,给品牌带货是在给商家导流。
快手电商负责人笑古的回答是,“快手电商做的是增量思维,能把蛋糕越做越大,原有的商家也有机会增长。”
蛋糕肯定可以做大,快手肯定也能找到自身“私域”基因和电商业务中间的平衡点,在服务商的影响下,结束这种内卷,找到新的平衡点会在什么时候,最起码快手乃至宿华很难给出节点。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没解决一切问题之前,这种特质显然不能成为快手的想象力。
“正在变平庸”在对快手的诸多评价中,除了大摩对其目标价的实锤之外,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评论是——“快手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庸。”
其实,早在上市之前,市场就有人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只不过当时的这种论调是站在对面。即当时快手的高估值也恰是对应着短视频市场的想象力以及快手本身对标抖音的巨大想象力。
如今,这种论调已经成为现实。
5月24日,快手发布2021Q1季报,市场从快手的增长数据中嗅到了一丝“反常”:
在营收侧,快手2021Q1营收170.2亿元,环比2020Q4的180亿元下降5.97%。在用户增长端,2021Q1快手DAU2.95亿,而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快手DAU已经2.82亿;此外,2021Q1快手MAU5.2亿,而2020Q4快手MAU已4.76亿,环比增长仅9%。
这种营收侧和用户侧的变化对应出来的是多种业务的异样。比如电商业务目前的货币化率维持在0.5%以下,再比如快手的直播、线上营销服务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均呈现出疲软,比如2021Q1快手广告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61%,但相比上季度170%的增速开始放缓,不及市场预期的180%。
多项数据背后彰显出来的都是一个真相:快手的野蛮生长期已经或者说正在结束。
而在电商业务尚未盈利,直播和广告业务仍占大头的大前提下,这种真相更可以被解读成一个新信号:快手,仅是一个大的流量池。
抖音和快手,在过去的十年互联网版图中是足够特殊的存在。它们重新定义内容,也更在货架电商之外,依托直播电商的形势重新解读人货场。
可以说,一直到2020年之前,资本市场都愿意相信在这种特殊形态上将生长出真正从内容切入交易的企业,而且会彻底改变当下的交易模型。快手的估值模型也是基于此。
但就当下而言,在快手身上体现出来的除了固有的短视频流量价值之外,其基于未来的新增长空间、基于自身私域基因的电商路径探索以及基于直播和广告生态的协同,都未能展现出足够的市场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