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图】
自古以来 , 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上 , 我国的传统方法是“严父慈母” , 父亲是严肃可畏的 , 而母亲则是慈祥可亲的 。当然 , 这也与传统的社会制度有关 , 父亲的地位总是高高在上的 , 他们是家庭中权威的代表 。www.br />但是也有例外的 。如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 世人尊称他为“薛夫子” 。在学问上 , 他清修笃学、自成一派 , 堪称一代之宗 。在为官上 , 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 , 他以身作则 , 循循善诱 , 再三忠告儿子要做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人伦道德之理 , 不要沦为禽兽的境地 。今日新鲜事br />
文章图片
[985424.com]
1 教育世家的良好氛围造就了薛瑄 copyright br />薛瑄(1389-1464) , 字德温 , 号敬轩 , 明蒲州河津县南薛里平原村(今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他的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 , 蔚为大宗 。他的薛学更是被清人视为朱学传宗 , 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 。www./font>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绩 , 除了天赋之外 , 和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薛瑄出身于教育世家 。他的祖父薛仲义astronaut是什么意思精通经史 , 因时值元末战乱 , 不愿应考做官 , 大半生都在家乡教书 , 是元末一位职业教育家 。而父亲薛贞是明初举人 , 历任河北元氏、河南荥阳、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县教谕(相当于今教育局长) 。薛贞居官30年 , 勤劳尽责 , 清廉俭朴 。薛瑄童年和学生时代一直跟随父母生活 ,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今日新鲜事br />
因有良好的求学环境 , 再加上生性聪颖 , 薛瑄7岁时便熟读《四书》 , 过目不忘 , 日记千百言 , 人称小“神童” 。他10岁就会作诗 , 11岁跟随父母远游西南 , 12岁时到四川马湖 , 当地土官头领听说薛瑄年幼能诗会文 , 白天都争着将他背回家中 , 教其子弟读书学诗 , 晚上则以小猪为礼送归 。薛瑄15岁时随父亲到河南荥阳 , 在学馆读书 , 这时 , 他对《四书》《五经》都能略通大义 , 县学诸生都拜他为师 。当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到荥阳巡视 , 在舟中随口吟出一上句:“绿水无忧风绉面” , 苦思不得对句 , 其他人也难以对答 。薛瑄的父亲回家告诉薛瑄 , 薛瑄随口即答:“青山不老雪白头” , 陈宗问知道后 , 亲往学馆相访 , 时人称薛瑄为“薛天才” 。copyright /font>
一般什么样的家庭能够产生“神童”呢?相对而言 , 宽松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培养出“神童” , 父母不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 , 给孩子充分的独立和自信 , 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薛瑄的家庭氛围应该也是很轻松的 , 父亲会尽力为他提供最好的条件 , “闻高密魏希文、海宁范汝舟深于理学” , 于是“乃并礼为瑄师” 。今日新鲜事br />他年近30岁仍然随父亲求学 , 并没有像其他的有学之士一样去考科举 , 在他看来 , “道之不明 , 科举之学害之也 。”当然 , 他的这个选择在当时应该也是得到了父亲的理解 。然而 , 事与愿违 , 当时朝廷规定 , 作为一县教育长官的教谕如果不能培养出在科考上有所成就的生员将受到重罚 , 而时任鄢陵县教谕的薛贞正面临这样的困局 , 薛瑄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遭受重谪 , 只能走上科举考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