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儒理学大师薛瑄生平事迹及主要历史贡献(组图)

薛瑄生平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为万荣县平原村)人 。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 。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 。https://www.br />
明代名儒理学大师薛瑄生平事迹及主要历史贡献(组图)
文章图片
内容来自br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 。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 。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 。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 。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薛瑄是明朝第一个获准从祀孔庙供后人祭拜的贤哲 。他的著述 《读书录》,被列入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诵习教材,世人尊他为“薛夫子” 。在学问上,他清修笃学,自成一派,堪称一代之宗;在为官上,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自守,是难得的典范 。薛瑄出身于教育世家,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开始,到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陆续居官24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大理寺卿近似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其间他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 。逝后赠礼部尚书,并谥号文清,人称文清公 。copyright br />
明代名儒理学大师薛瑄生平事迹及主要历史贡献(组图)
文章图片
一代廉史 [985424.com]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宣宗拟重整风纪,在内阁首辅杨士奇等的举荐下,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 。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辖湘西10余县20多处银矿,有民夫50余万人 。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亟待整治 。薛瑄初上任时,深知肩负责任重大,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 。他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特别是对贪污受贿者都一一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 。从而使府县及银场秩序井然,民众夸赞不已 。他在任三年,未回过一次家 。离任时两袖清风,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样:“莫言白笔(古时七品以上官吏都以白色毛笔代发簪,此处代称自己)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 。此时,身为司礼太监、把持朝政的王振,为了达到结党营私、培植亲信的目的,很快便派人向薛瑄赠送礼物并约请相见,但都被薛瑄托辞谢绝 。朝中重臣杨士奇等见薛瑄性情耿直,恐被王振怪罪,都屡次劝他前往王府道谢 。而他却正色回答道:“安有受爵公朝,谢恩私室之理?吾不为耶!”不仅如此,群臣到东阁议事,公卿们见了王振都行跪拜礼,而唯有薛瑄行拱手礼,从此王振对他就更怀恨在心了 。[985424.com]
薛瑄上任后尽心尽职,昭冤平反,仅四个多月就办完了在锦衣卫(宫廷护卫军)发生的10多起冤狱案 。事有凑巧,薛瑄办案期间,遇有这样一起案件:锦衣卫有个已去世二年的军官的小老婆美貌风流,与王振的侄儿、锦衣卫行事校尉王山私通,两人想马上成亲,但军官的大老婆贺氏以三年守孝期未满为由,从中阻拦 。结果引起两人不满 。王山便唆使那军官的小老婆状告贺氏,说她用妖术闷死了自己的丈夫 。于是由锦衣卫将贺氏扣押立案,由都察院御史狱审讯判成死罪 。薛瑄发现其中有冤,多次要求经办此案的监察御史复查平反,但那些人都因害怕得罪王振而借故推诿,只好又转交刑部议处 。待刑部查清确属冤案后,薛瑄便愤然对诸监察御史以渎职枉法进行了弹劾 。这样一来,便引起了锦衣卫指挥马顺和都察院都御史(主管监察御史的官吏)王文的强烈不满,二人立即向王振大进谗言,王振听后大怒,便令谏官弹劾薛瑄,以对当今朝廷不满为由,定为死罪,下于锦衣卫狱中 。薛瑄入狱后,许多人纷纷前往看望,但只见他泰然自若,仍手捧《周易》在专心致志地诵读 。通政史李锡知道后赞叹说:“真铁汉也!”午门会审时,由王文主审提问,薛瑄当即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你身为御史长官,自当迥避,安能问我!”羞得王文无言答对 。薛瑄蒙冤,震动朝野,就连王振的老仆人也为之痛哭不已 。王振见众怒难犯,只好作出退让 。后经兵部尚书王伟等上抗疏申救,才免了薛瑄死罪,将他削官为民,放回故里 。时过七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这一冤案才得以平反 。今日新鲜事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