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韩信和项羽历史人物侃谈(图)( 二 )

/font>
当时韩信没有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只好钓鱼充饥,饥饿难耐 。漂母看他饿得实在不行,就把带来的干粮分给他吃了 。而就这样接连数十日,韩信都受到漂母的接济,而史书上,也好,民间传说也好,都没有向我们透露出漂母的不耐烦 。可见,这是一位慈祥大度的妇人,而她供给韩信吃食这么多天,并非贪图回报,足见当时人性的光辉 。而此刻的韩信也正等待时机,希望一展平生所学,而历史也恰恰给了他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漂母不图回报,也并不一定相信韩信将来一定有什么出息,这是人之常情 。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有有识人之明,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先见之明 。copyright /font>
有意思的韩信和项羽历史人物侃谈(图)
文章图片
copyright br />这不由使人想起了战国时期的苏秦,在他到秦国谋求施展才能的机会,一并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而不可得,如丧家犬般回到家里时,曾遭到家人的白眼,而当他以合纵之策,赢得山东诸国的信任,这次他又要去游说楚王,衣锦路过家乡洛阳,父母听到这个消息,收拾房屋,打扫道路,设置音乐,置办酒席,到郊外三十里去迎接 。妻不敢正眼看他,低着头侧耳倾听他说话 。嫂子像蛇一样匍匐爬行,拜了四拜跪着谢罪 。今日新鲜事br />
苏秦说:“嫂嫂为什么先前倨傲而现在卑躬屈膝呢?” 今日新鲜事br />嫂子说:“因为小叔子地位尊贵而且又钱多啊!” https://www.br />苏秦感叹道:“唉!贫穷时刻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时候连亲属也畏惧 。人生在世,权势和财富,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985424.com]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覆水难收这个成语,但知道这个成语出自汉朝朱买臣的并不多 。朱买臣 。朱买臣,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字翁子 。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copyright /font>
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 。经同乡严助推荐,拜为中大夫 。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 。约一年后,因平定东越叛乱的军功升官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www.br />
【有意思的韩信和项羽历史人物侃谈(图)】覆水难收的故事是这样的 。西汉时期,苍翠茂盛的穹隆山麓或烂柯山下,苏州藏书镇旁的村庄住着一位读书人朱买臣和他的妻子崔氏 。朱买臣为人老实厚道,每日苦读诗书,但运气不佳,屡屡受挫 。他家境贫寒,无以为生,只得到烂柯山上砍柴度日 。妻子对他很是嫌弃,觉得他是个窝囊废、没本事 。尤其难以让人忍受的是他边打柴时柴担子上总是挂着一卷书(那时的书是叫竹简,一本书要几斤重,携带不太方便) 。他是打柴累了就读书玩,甚至打完柴回家的路上,是一边挑着柴,一边读书 。有时还唱上两句什么“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引得路人纷纷观看这一奇葩 。一帮小儿更是追随左右 。br />我想,一方面客观来说朱买臣应该是天生爱读书的料,不然,你有什么办法让一个生性好动爱交游的人静下心来读书,更说不要说在山林里打柴的间隙,悠然自得津津有味地读书;有时卖薪买书读书,并常把书籍藏于一座破庙中 。说实在的,光那繁重的砍柴活计,就能让人把所有的好兴致赶到爪哇国里;有些人,就是让他在雅静的书房里,看到那古里古怪的文字就头疼,是永远无法想象朱买臣这样的书痴的异常举动的 。如果不是朱买臣骨子里就有读书人的因子,而当时政府又有给读书人的巨大优惠政策 。我想朱买臣,也未必能这样把这样贫穷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也未必能穷开心多长时间 。他的这种“要饭的牵着猴子---玩心不退“的做法,必然引起妻子的强烈不满,一是家庭生计无着无落,二是朱买臣的这种自得其乐,打柴读书唱歌的毫无心肝的行为,早已成为街谈巷议的材料,也早已成为别人的笑料,自尊心让她对朱买臣极其不满 。每次埋怨,朱买臣总是笑笑说:我四十岁当富贵 。然而贫穷的生活和被别人当笑料的日子实在无法忍受,而朱买臣依然故我,我行我素,最终妻子离开了他 。今日新鲜事br />多年以来,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 。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www.br />一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 。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 。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实的张木匠 。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 。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时来运转,日子就会好起来 。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 。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