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韩信和项羽历史人物侃谈(图)( 五 )

https://www./font>
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 。当陈豨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 。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亲人告密而走漏风声 。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 。传说中,高祖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 。故韩信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钟室杀人),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让宫女使用竹刀,一说是用桃木剑杀之,以合乎当年的“承诺” 。韩信死后,有人在他墓前写下一幅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上联指的是: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韩信初在项羽部下从军,但未受到重用,又改投刘邦麾下,仍未得到重用 。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拜为大将,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韩信知道后,便与夏阳侯陈豨交通密谋(韩信谋反之事,疑点很多,很有可能是刘邦与吕后为除韩信故意诬陷),被韩信一个门客的兄弟举报 。吕后知道后便与萧何商量,引诱韩信到长乐宫钟室中,将他秘密处决,所以后人说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便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注脚 。下联指的是:韩信投军之前,家贫食不果腹,差点饿死,幸得一洗衣妇人(漂母)把他接到家中,食住了十多天,才保住生命 。韩信谋反被捕后,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手中,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含义 。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 。https://www.br />
至于项羽,韩信对他的评价也很中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www./font>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强易弱 韩信的话是这样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 [985424.com]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都想争霸中原 。项羽是千古勇士,武功高强,胆识过人(力能抗鼎,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他的将领们对他钦佩到只敢跪进和不敢抬头看他 。他每每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大吼一声,吓裂无数敌胆 。项羽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就连只剩江东二十八个子弟兵的时候,也大败汉军,是名符其实的长胜将军 。今日新鲜事/font>
但这位长胜将军,却越打越弱,最后落得乌江自刎,落得个千古悲剧楚霸王 。后人对他的评论,是说他不会用人,导致大量人才流失到刘邦阵营 。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点 。也有评论说他过于残酷,动辄屠城,失尽民心 。https://www.br />
有意思的韩信和项羽历史人物侃谈(图)
文章图片
www.br />那时候还小,十分困惑,“仁 ”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妇人”的“仁”不对?一个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的人,怎么可能是屠夫?一个仁爱的人,怎么会失去天下心?最后只好归结为:“慈爱”是假的,项羽根本是个残暴的人 。人性是奇特的 。一个为小狗小猫的死伤心的人,却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中国文化始终缺乏一种对生命本体普遍的敬畏之心,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 。项羽出身贵族,“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是自幼教养形成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和“所过无不残灭”并不矛盾 。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 。但是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也毫不犹豫听从部下建议,“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按照逻辑,斩草除根,二十万人都坑了,把章邯他们三个光杆一并杀掉多干脆 。可项羽又不,他还是好好待他们,带他们入关 。他大约觉得章邯是同类,而秦卒的命,根本不算命的 。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可以欺之以方,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晕了 。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并不难理解,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 。刘邦却是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不是脸 。项羽抓住了刘邦的老子,威胁“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可谓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可是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到底没有杀太公 。非但如此,一旦约定鸿沟为界,“即归汉王父母妻子”,以为大家从此相安无事了 。刘邦呢,老婆一回来,立即毁约攻打楚军 。这又是项羽 “妇人之仁”典型发作导致的失算 。项伯这吃里爬外的家伙,虽然别有用心,话说得却不错:“为天下者不顾家 。”拿家人性命威胁刘邦,毫无效果 。他逃命时为了车跑快点,还能几次亲手把子女推下车去呢 。但是刘邦进了长安,却懂得“约法三章”,安抚百姓;得了天下,也懂得“与民休息” 。这绝不是他爱百姓胜过爱子女,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再来看看《孙子吴起列传》中间的一段,就更明白了: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 吴起可不是“仁”者,娘死了可以不回家,为领兵可以杀了妻子 。他为将士吮疽,和项羽的“涕泣”看似相同,都是关怀部属 。其实,项羽的哭,那是白哭了,他舍不得论功行赏,引发的怨恨,哪里是这小恩小惠能平息的?士卒之母,以血泪中成长的智慧,看明白了,吴起这疽可不是白吮的,是要拿性命来回报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礼”与“仁” 。“礼”是制度构架,而“仁”是精神内核 。对当政者来说,“仁”,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更是“仁政”之术 。“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 。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来,就糟了 。项羽的错误不在于“仁”,而在于没有把这种“仁”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叫作“妇人之仁” 。最后,只落得乌江边喊“天亡我”,恨恨自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