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失败真的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解析![图]( 二 )

www./font>
持久战略:这一战略的确在战场上迟滞了秦军的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保持了赵军没有崩盘,战局也能勉强维持平衡 。但是我们从长平战场放大到秦赵两国来看,其实继续僵持下去赵国也未必能够获胜,毕竟当时的相持已经基本耗空了赵国的后勤积蓄,我们从史书上发现赵国已经开始向齐国借粮了,而且赵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可以与秦国较量,但是从综合国力上却比秦国差的很远,所以僵持下去秦国依旧获胜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持久战略只能是说在当时的战场上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如果放大到两国国力的比拼来看,依旧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役的结局 。www.br />
长平之战失败真的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解析![图]
文章图片
外交失策,长平之战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www.br />
战场上陷入时局,往往就需要其他方面的因素来寻求变化,而外交手段就是最有效的方式 。当时赵国君臣也的确考虑到了这点 。但是很可惜赵孝成王又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内容来自br />向关东诸国求援:这是赵国官员虞卿提出的方案,他建议向楚、魏等山东诸国求援,利用这些国家的力量改变战役格局,让秦国畏惧东方六国合纵攻秦,然后再与秦国议和 。这个建议是非常合理的,毕竟当时秦赵两国几乎倾尽全力,秦国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善罢甘休,只有拉拢其他国家组成合纵力量才能让秦国有所顾忌,才会见好就收,赵国即使损失一些利益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内容来自br />直接向秦求和:这是另一位赵国官员楼昌的建议 。他简单认为派出使者去向秦国求和就能解决长平的困局 。而虞卿针对他的建议提出秦国兴师动众绝不会轻易罢兵,而且秦国还会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假装谈判,让天下诸侯以为秦赵之间不会继续交战,其他各国合纵救援赵国的可能就会变小 。copyright br />
年轻的赵孝成王显然又做出了错误的决断,而且秦国也的确如虞卿预想的那样,假装同意议和,不仅麻痹了赵国,而且使得其他国家认为赵国没有亡国的危险,不愿冒险援救赵国 。直到长平之战赵国打败,已经面临亡国之危时,其他国家才重新组织合纵救赵 。不得不说这次外交失策基本决定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已经陷入死局 。[985424.com]
长平之战失败真的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解析![图]
文章图片
赵孝成王:一个无奈的罪魁祸首 https://www.br />综合来看,整个长平之战其实应该负最大责任的是赵孝成王,毕竟在接受上党、外交失策、中计换帅等方面都有他的责任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他也有许多无奈的地方: 今日新鲜事br />
亲政不久:长平之战实质上是赵孝成王亲政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战争 。此时他才刚刚亲政三年,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君,治国理政方面他与老道的秦昭襄王还相差甚远 。所以他在许多决策上还是不够老练,虽然他在这几次选择中除了最后一次临阵换帅似乎没有看到与大臣的商议过程,但是在接受上党和外交决策上他都是征询了大臣的意见,只是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今日新鲜事br />
他的经历使他产生了错觉:我们虽然无法详细了解赵孝成王之前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推论,他在公元前277年被立为太子,在公元前266年继承赵国国君之位,但是因为继位时还年幼,所以由母后临朝听政,古人十五六岁即可算成年,因此由他母后临朝这一点说明他继位时应该不超过十五六岁,那么我们估计长平之战时他应该只有二十岁左右 。那么我们来看他二十岁之前可以接触和认识的事情有哪些呢?从公元前277年被立为太子开始到公元前262年接受上当,我们从史籍中发现,赵国几乎是不败的存在,在与齐、魏、胡人和匈奴人的作战中全部取胜,即使与秦国的交战,也只是在不关键的小战役里失败过两次,但是著名的战役里却都是赵国获胜,秦军失败 。比如赵括的父亲赵奢指挥的阏与之战和赵孝成王继位后秦国攻赵之战 。这些胜利必然使年轻的赵孝成王低估了秦国的力量 。内容来自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