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无效私域”是企业最隐蔽的吸血鬼
编辑导读:如今几乎每一个企业都会运营私域流量,在其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无效的私域就像鸡肋一样,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一点点蚕食企业的资源。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文章插图
今天,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做“私域”了。
公众号、社群、小程序、企业微信、直播间、小店……虽然大家都在用差不多的工具、平台,但运营效果却存在天壤之别。
很多公司的公众号有了,社群也建了,企微客服也安排了专人专岗,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怎么办呢?不忍心放弃,又不敢投入,没有明确的方向,就一直拖着。
这样的“私域”,我称为“无效私域”。
“无效私域”比不做私域更可怕,它是企业最隐蔽的“吸血鬼”,一点点蚕食着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时间以及对未来的战略定力和信心。
可怕的是,这种“无效私域”在今天极为普遍,“十私九废,多为鸡肋”,几乎成了最真实的写照。
一、为什么你的私域“无效”?几乎绝大部分公司,都是这么做私域的:
先在公域里引流,把用户添加为微信好友,或是直接导入社群,然后引导用户关注公众号、注册小程序会员。顺序可能会变一变,但基本环节大都如此。第一步私域流量的原始积累就这么完成了。
接下来,既然“鱼”已经进了“池子”,就等着下网捕捞了。销售或运营开始每天在朋友圈发广告、在群里发优惠券、公众号更新文章。每天都发内容、看数据、盯转化,如此便是“私域运营”了。
有错吗?好像没错。
那为什么干着干着就成了“无效私域”呢?
1. 过于侧重引流,运营投入不够很多企业都有一个思维方式,流量越大转化就越多。在“越多越好”的目标下,品牌看似在做私域运营,但其实重心都放在了引流上,把私域当成了流量位置的变化,好像只要让公域里的流量进入到私域的池子,就万事大吉了,却往往忽略了后期的运营。
在不少门店里,我们看到导购用送券、赠礼的方式引导顾客加群、关注公众号、办会员,但在加粉之后,运营并没有跟上,群内无人管理,店员没有时间维护用户,公众号很少更新。只有每次群里发优惠券会有人领,其他时候都没有什么互动。
如此一来,看似私域里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粉丝量节节攀升,但这些私域用户最终只是趴在KPI考核表里的数字,无法对企业产生实际价值。他们甚至会屏蔽社群、取关公众号、拦截品牌短信,让你无法触达。
2. 过于侧重收割,关系建立不到位和缺乏运营动作相反的,是在运营手段上过于侧重转化收割,频繁地单向输出广告内容,缺少互动,没有和用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在流量红利时代,企业容易把用户当“韭菜”,和用户的关系就是“买卖”,你有需求,我有产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物一经售出,你我从此是路人。然后再收割下一波韭菜,冷冰冰的。
然而这个思路在存量时代是行不通的。
随着获客成本逐渐提升,每一个顾客都更加珍贵。企业之所以要做私域,核心就是要“搞好关系”,先把用户从“外人”变成“自己人”,拉近用户和品牌的距离。关系近了,信任就有了,他才愿意买,经常买,长期买。
如果在用户经营这件事上,企业只想着销售,想着收割,一上来就搞曝光,推销产品,没有把用户当朋友的意愿和能力,那用户也会用脚投票。在谁家买不是买?谁家便宜去谁家买,干嘛要来你家买?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