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梳子的演变过程,梳子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图]( 三 )
例如,《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中提到,墓主人头部位置就发现有一枚木梳 。宋代王谠(音党)在《唐语林·补遗二》中记载: 今日新鲜事br />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百不知' 。[985424.com]
从现在所发现的唐代梳子来看,其梳齿的做工,是不适合用来梳头的,更多是作为头饰而被制作 。https://www.br />唐末五代,直至宋时,仍然流行插梳之风,丝毫不逊色于大唐 。曾一度流行一种冠梳,宽大无比,十分奢华 。[985424.com]
司马槱在《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中有描述: https://www.br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font>
王栐《燕翼贻谋录》中也有记载: https://www.br />
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 。https://www.br />其冠和梳过分追求宽和大,攀比奢侈 。宋仁宗很头疼,不得不下禁令,约束妇女们这些争奇斗艳的行为: [985424.com]
皇祐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 。br />当然,平常人家的梳子就很普通了,王处直墓壁画和浮雕上的妇女,头上中间或侧边都插有一把梳子做装饰 。内容来自br />
![探索梳子的演变过程,梳子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图]](http://i3.qulishi.com/static/2021/9/607d1d096ac98.png)
文章图片
此外,唐宋兴诗词,诗风漫漫,浸习传咏,吐呐于心,自是一种社会风气 。而梳篦作为人们日常必需之物,更是多次出现在诗词作品中,多表愁思情愫,如白居易《逢旧》诗中“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秦韬玉诗《贫女》中“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薛逢《宫词》诗中“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以及元稹《恨妆成》诗“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https://www./font>
唐代史学家吴兢,以梳发为喻,提醒皇帝多纳谏: br />帝王之德,莫盛于纲谏 。朝有纳谏,犹发之有梳 。www.br />北宋文学家和史学家宋祁更是把梳子的哲理思考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 www.br />栉之于发,不去乱不能治髻;法之于人,不诛有罪不能完善人,此谓损之有益 。www.br />
不论是在诗风漫漫的唐代,还是在词性悠扬的宋朝,梳子不单是梳理的工具,而传递了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习俗、千姿百态 。今日新鲜事br />
在文人士大夫的口中,更是成为了直言进谏的托物,梳子所承载的文化也因此变得更为丰富,更为凝重 。copyright br />明清:梳篦各司其职,材质造型趋于完备 [985424.com]
明清时期,梳篦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材质、造型、装饰技法均趋于完备,这从故宫所藏清皇室使用的琳琅满目的什锦梳篦即可见一斑 。[985424.com]
金、银、玉、琉璃、木、竹各种材质的梳子涌现,相传,慈禧更是用药材木制成的梳子日夜梳头 。www.br />此外,根据用途,梳子形状也有了更细致的区分,扁长的拱形梳用来大面积疏通头发,中型的月牙梳用以梳理两边及燕尾,梳理发梢及鬓发时则用八字形小梳,梳齿极细密的两面梳则可以用来篦去头皮污垢,众多梳篦各司其职 。https://www.br />
![探索梳子的演变过程,梳子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图]](http://i3.qulishi.com/static/2021/9/607d1cffb5a49.png)
文章图片
【探索梳子的演变过程,梳子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图]】到了近现代,梳篦逐渐简化,其上的雕饰以及装饰作用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更注重梳子的实用性而非装饰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思想的解放,洗头成了常有的事情(古时人们不轻易洗头),原本用于清洁毛发的篦也慢慢消失,梳子成了人手必备的工具 。www.br />
推荐阅读
- 黑客|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岁黑客远程破解逾25台特斯拉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安全风险|苹果将出席白宫会议讨论开源软件的安全风险问题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变现|微信红包封面背后的“怪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