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是什么时候?粽子的起源如何?

你知道粽子的起源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br />端午将至,便来说一说粽子 。https://www.br />关于此节日的由来,想必不用多说,因地域不同,说法不一,而如今最广为流传的应是祭奠屈原一说,据《续齐谐记》载: [985424.com]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内容来自br />而在江浙一带,还流传着端午“迎涛神”和“奠曹娥”的习俗,这一说则来源于对吴国伍子胥和“曹娥寻父”的纪念,在《荆楚岁时记》和《会稽典录》中分别有所记载 。www.br />但其实,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作为祭祀的节日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便能寻到踪迹 。/font>


历史上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是什么时候?粽子的起源如何?
文章图片
而“端午”一词始见于晋代周处所作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br />其中所提到的“角黍”,则是如今“粽子”最早的名字,相比之下,“角黍”之称则更为形象,“角”即粽子的形貌特征,有三棱角,而“黍”则是说粽子内所包的黍米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此也有解释,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 。今日新鲜事br />
历史上关于粽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br />“粽”字本为“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www./font>
如今粽子成为端午节日的吃食,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南咸北甜,口味更是千变万化,众多商家也借此时推出各式粽子礼盒,可粽子和端午有着怎样渊源,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和寓意呢? br />
粽子雏形,源于“包烹” 内容来自br />
关于粽子的起源,很多人应是推崇祭奠屈原一说,并相信是从南北朝以后,民间百姓祭奠屈原,开始有了粽子,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有记载,颇有一些奇幻色彩: 内容来自/font>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br />百姓对忠义之士的敬重弥笃,便以此相沿成俗 。https://www.br />
然而,真要说到粽子的起源,或许还要追溯到更久以前,说法众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早在50万年前,人类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便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到了十万年前的石烹时代,人类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食物,直至成熟,这与当今蒸煮而食的粽子则更为接近 。https://www.br />

历史上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是什么时候?粽子的起源如何?
文章图片
祭祀之食,无关端午 /font>
前面说到,粽子早被称作“角黍”,这一名字来源于春秋时期 。copyright br />据记载,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皆属于“籺”的一种,春秋兴祭祀,逢年过节,上至帝皇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均有拜神祭祖之俗,而籺便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而这种习俗可追溯到三代时期 。[985424.com]
为何用菰叶或竹筒包住祭食,或许有以下两种猜测: [985424.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