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是什么时候?粽子的起源如何?( 二 )


1、以天然的植物叶或竹筒包裹实物,或许与古人敬畏自然、敬畏神明的观念有关 。br />
2、将熟食进行包裹,或是出于一种保护心理,防止祭祀桌上的实物被野禽偷吃而冒犯神明 。今日新鲜事br />
3、牛角状的“角黍”在祭祀中拥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符合隆重庄严的气氛 。br />当然,这都是猜测,但也可看出,在当时,粽子并非是端午节日的吃食,而仅仅是作祭祀用 。[985424.com]
魏晋时期,端午时食 [985424.com]
无论是角黍还是筒糉,在当时都是用来祭祀的,然而,人们并不甘心让它仅仅高供于庙堂之上,在魏晋南北朝的诸多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角黍和筒糉除了陈列在神坛之上外,也开始走向平民日常饮食中 。copyright br />按周处《风土记》记载: [985424.com]
夏至节日食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br />可以看出,在当时,角黍和筒糉已经是夏至和端午的节令食品,说明至晚到魏晋南北朝时,粽子已经完成了“南北合营”,不仅统一了名称,而且开始深入大众生活,成为了端午时候的专属吃食 。[985424.com]
这一习惯真正的大范围的流行应如前面所说,在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以此所开展的一系列祭祀行为,让这一习俗大范围的沿袭 。copyright br />
而自晋代开始,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肉、板栗等,且成为来往的礼品,并因其中所掺原料不同,而赋予不同的含义,如包有中药益智仁而被称为“益智粽” 。今日新鲜事br />


历史上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是什么时候?粽子的起源如何?
文章图片
口味造型,不断发展 www./font>
粽子自进入平民生活开始,因为农作物的不断丰富,其口味、造型都迎来快速的变化和发展,在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copyright br />到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的宋代,粽子外形更为美观,粽身还有红丝线缠绕,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 br />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www.br />
其口味也更加丰富,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以果脯为馅的“蜜饯粽”,苏东坡对此有诗句: copyright br />
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https://www./font>
宋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https://www.br />
而值得一说的是,在2010年,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 。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 。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据考证,这或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子 。https://www./font>
而到元明两代,粽子包裹料已逐步发展,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再到芦苇叶,突破早前菰叶的季节局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之丰富,亦趋现代 。copyright /font>
到明清时期: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好彩头 。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