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共享、扩散与整合:“救命文档”带来的媒介启示
编辑导语:近来,“救命文档”这一共享媒介形式引发了多人探讨,这一形式在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展现了共享性质媒介的特点。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共享媒介的意义,以及共享媒介背后的数字思维等做了分析与总结,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插图
7月下旬发生的河南暴雨事件中,涌现了许多揪心与暖心的故事,其中,一个救命文档在24小时内被访问超过250万次的经历,让媒体和网友充分感知到了共享型媒介的力量。
在如今的互联网生态里,这种共享不在少数,也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和媒介向善的力量。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聚焦于共享型媒介,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发起讨论:
- 从疫情时的爱心超话到暴雨里的共享文档,带有信息协同、共享性质的媒介都有怎样的特征?
- 从施拉姆的“共享说”出发,参与信息共享有哪些具体案例?实现了怎样的效果?
- 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数字思维,让彼此通过媒介更好地互动与连结?

文章插图
7月21日凌晨2点37分,仍然很“忙碌”的文档。图片来源:手机实时截图
那么,这类媒介形式都有着怎样的共性呢?
首先是极简的产品特性。在线表格,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办公工具,具备浏览、编辑、分享的基础功能,在信号一般的环境里也有可能被打开,意外地在一次灾难性事件中传播了最实用的信息。
一个入口,能够集纳无数原子化的力量。信息传递的形式在革新,流程也不断简化。
第二点是珍贵的实时性。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报纸上刊登的寻人启事,网络时代“刷新即可得”的模式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损耗。社交媒体不断翻新的“信息接力”,文档中一个又一个不同颜色的闪烁光标,这种与你同在的场景为人们提供了独有的安全感。
这种“情感同行”背后体现出两种价值:一种是团结,因为共同的愿景,过去的陌生人成为此刻的伙伴;另一种是弥补信息差,共享环境里,会有掌握更多信息和资源的人,例如组织线上问诊的医生、提供避险场所的商户等等,借助共享媒介,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更便捷地传达给了其他人。
第三点则是对信息的充分信任。人们所付诸的信任其实也是一种资源,让信息能够在技术的投影之下发挥更大作用:除了“救命文档”,央视、腾讯、快手、知乎等各大平台所开设的紧急互助渠道也是如此。
这种由平台、参与者、救助者、自救者彼此信任、共同搭建而起的“信息虹桥”,像是创造了一个“道德算法”,人的伦理与价值观被嵌入技术之中,提高了此类媒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不过,相比过去的全网寻人或者寻找稀缺血型的接力,这一次社交网络救援目的性更加明确、速度更快,扁平化的信息交流让更多的民间力量被看见和被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讲,数字工具作为媒介,赋予了“协同共享”更深度的实现方式。
在相关学者关于“群体活动”定义的讨论中,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存在不同深度的互动方式,而“协同”作为相对较为“深入”的一个等级,提供了最高的信息密度,也将境界上升为“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协作”。[1]
推荐阅读
- 数字人民币|反逃税、反洗钱、反贪腐!数字人民币席卷而来,剧变正在酝酿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当禁止
- 考试|行业观察丨在线学习、远程考试成新趋势,信息安全需重视
- 建设|日照:建设数字社会 让生活更美好
- 商贸|衢江:聚焦三大数字场景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县
- 程序|安徽博物院支付宝小程序上线 数字化成文物保护传承新路径
- 智通财经|太钢不锈(000825.SZ)董事柴志勇因涉嫌泄露内幕信息被证监会立案
- 场景|全面开花 潜力巨大!数字人民币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