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共享、扩散与整合:“救命文档”带来的媒介启示( 三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BA Obras官网
结合这些案例来看,以一种非强制的状态维系群体关系或实现信息共享,在很多场景里都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传播学视阈内,与之类似的理论是美国著名传播学家詹金斯提出的“参与式文化”,指的是媒介技术能够赋予普通人更多可能性,来参与到对内容的观看、存档、消费、挪用与再传播的过程,从而开放更多从“媒介内容消费者”到“媒介内容生产者”的窗口。
然而,虽然同样是受技术的赋能,本文论证的共享型媒介不仅仅是作用于文化内容,而是更加集中、更加深入地对社会各方产生影响。原本分散在社会各处的个体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共享型媒介得到整合。
三、共享媒介背后,是愈发深刻的数字思维某种程度上,这种“多人在看”的场景又何尝不就是一个小型舆论场,而后者终究还是需要通过或多或少的规则,以达到兼顾效率与秩序的目的。
在现阶段,网络协同可能还需要“意见领袖”这类角色的存在,这既包括官方快速的组织介入,也包括在各行业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个人入场指导。
另一方面,共享文档的“现象级传播”以及各大机构迅速推出的紧急互助渠道,也展现出了“数字思维”的重要性。
而数字思维之一,就是能够在事情发生初期优先考虑到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帮助达成效果。
越来越多的组织与个人,开始具备这种“数据洞察力”以及“数据执行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 数字|信息共享、扩散与整合:“救命文档”带来的媒介启示】其一,利用数字机制思考,意识到个体与技术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放大数字技术的力量。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如上所述,当我们意识到一个小小的文档能够成为挽救生命的信息通道时,我们会迅速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当我们意识到哪怕一点微小的举动能够产生效果(例如看到朋友圈、微博越来越多人也开始转发,形成群聚效应),我们会对这种数字互动产生信赖与更多的动力:于是,文档里最开始只有“求救人员信息,救援人员信息”这两行信息,一天之内飞速增加了“漏电风险地区“、“官方/民间救援队信息”、“医疗信息”等新的维度。这是人们靠着救人的本能,创造性地开发出救命的功能。这种强大的数字执行力是对文档功能的再生产。[2]
其二,利用算法与人性更好地连结,是一大发展方向。在新冠疫情与河南暴雨这两件引发全民关注的事件上就能够看出,即使推送、推荐这类以算法识别为主导的渠道依旧存在,但机构、社交平台、媒体以及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重视收集人们的“集体智慧”,通过超话、文档、问卷、问答等多种形式,使得呈现在受众终端的内容更具有“公共属性”。
种种现象,展示了数字、科技、媒介与人性奇遇般地契合。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共享、扩散与整合几乎同时在发生。诚然,这其中有许多风险与不足需要再探究,但其进步之处也足够显著——没有人始终旁观,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参与者。
参考链接:
1.马捷,张云开,蒲泓宇.信息协同:内涵、概念与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1):12-19.
2.http://zqb.cyol.com/html/2021-07/23/nw.D110000zgqnb_20210723_2-05.htm
3.https://safetipin.com/
4.https://www.hawaiinewsnow.com/2019/05/22/hawaii-students-create-innovative-app-thats-helping-hundreds-philippine-farmers/
作者:Lilyann;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