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怎么选拔人才的?揭秘楚国的人才制度[图]( 二 )


到楚悼王时期,悼王推行吴起变法给楚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也让楚国变形的人才制度回到正轨了一段时间 。然而吴起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楚国的任人权重新回到贵族手中,楚国再次面临缺少贤臣良将的危机 。
楚威王时期的楚国虽然一度中兴,但实际上国家仍存内忧外患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楚威王对苏秦的一番话,“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绪摇摇,终日忧心楚国安危 。楚威王对楚国发展的担忧揭示此时的楚国政治已呈现出衰败的前奏,“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楚国的大臣进取心大不如前,楚国政治危矣 。
由于楚威王打下的功业和前朝大臣的辅佐,楚怀王即位前期的楚国仍然强盛,但楚怀王在人才任用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其他国家的人才固然可以任用,但本国的人才更加不能忽视 。楚怀王前期任用屈原在,在他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下,楚国有步入正轨之势 。但屈原的变法行动同时触动秦国和楚国大臣的利益,他面临着双重夹击,最终不免遭谗被放的命运 。
屈原的悲惨结局固然与楚怀王忠奸不分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楚国人才制度上的缺陷 。发展至此时,楚国距离灭亡为时不远 。从楚国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楚国随着人才的兴用而国家兴盛,也随着对人才的不合理利用最终走向衰败,人才在楚国的国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二、楚国的人才选拔制度
第一,重“德” 。自古以来,楚国的统治者都将体恤百姓当作一贯追求,因此在选拔人才时也格外重视德行 。楚国人早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思想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础,统治者必须具有爱民思想,执行爱民政治,楚庄王时期就将“德”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
据《淮南子》的相关记载,当时共雍向楚庄王索要官职,楚庄王的回答是:“有德行的人才能获得我授予的爵位,有功劳的人才能获得赏赐 。”共雍没有得到任用 。楚庄王时期,楚国的霸主地位与庄王以民为本的政策分不开,他将体恤百姓作为基本国策,其在位期间周围先后有令尹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等一批贤臣,为楚国的霸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
第二,内选于亲,外选于旧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强国家实力,各国纷纷打破“世卿世禄”的封建制度,秉承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原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楚庄王深切地认识到人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他认为要得到贤才就必须制定举贤政策 。庄王初年,楚国在人才选拔上能够做到摒退奸邪,举荐贤才正是其举贤策略的体现 。
不过在选拔高级人才方面,楚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官员的选拔范围基本是楚国王室血亲,实际上是在王族范围内任人唯贤 。据研究学者统计,春秋时期楚国的46位令尹之中有39人出自王室或王室大脉,其他身份不明的楚国人有6,客卿仅有4人,。可见楚国在高级人才的任用上局限于国内,在国内又以王室公族为选拔对象 。
这种选拔方式虽带有一定的血缘色彩,但相比之前纯粹的世卿世禄制仍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楚国在用人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突破国家的界限和宗法制度,任用异族能人志士,如春秋时期的彭仲爽,战国时的吴起等 。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在打破“内选于亲,外选于旧”的人才选拔原则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最终没有完全成功 。
三、楚国的人才奖惩制度
对于有功的人才和官员,楚国有专门的奖赏政策 。首先是尚爵,楚国的爵位与中原的其他诸侯国不同,一般分为列侯、执珪、执伯、五大夫和七大夫等,其中执珪是对有才之士的奖赏,楚惠王曾赏越人庄舄作执珪 。春秋时期的楚国常以爵位赏赐从其他国家投奔楚国的王公贵族,战国时则以军功作为尚爵标准 。除赏爵外,楚国也会进行财物上的赏赐,如俸禄、土地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