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之战中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多图)( 二 )


【沙苑之战中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多图)】高欢帐下头号妖星侯景 , 敏锐地揣摩到高欢的心思 。身为大将 , 他也有点养寇自重的心思 , 如果这么容易便干翻西魏 , 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 , 以后自己岂不没了前程 。因此他建议不要火攻 , 而以堂堂正正之师生擒活拿宇文泰 。
结果就在将帅们的集体骚操作中 , 东魏军放弃火攻 , 笨拙地发动了大阵 。由于地势起伏不平 , 将军们无法通视战场 , 阵形刚一展开便有些凌乱 。西魏军乘势杀出 , 以精锐骑兵直穿东魏军阵 , 采取以快打慢、以骑击步的战法 , 经过惨烈的厮杀 , 东魏军20万人的大阵被冲的星落云散 , 一时竟不知狂暴的西魏人到底有多少兵 。
多达7万的东魏士兵扔掉武器 , 向西魏人投降 。沙苑之战惊人的结果 , 改变了整个北中国的局面 。东魏经此一战猛挫锐气 , 不敢再来攻逼 。西魏也暂时稳住了危如累卵的国势 , 东西分峙的形势就此奠定 。
沙苑之战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东西魏沙苑之战 , 主要是高欢的失策 。对于入侵者高欢来讲 , 首先吸取了上次分进合击被各个击破的教训 , 坚持不分兵 , 集中一路大军渡河进入关中 。高欢本来就是较为持重的人 , 加之上次教训实在深刻 , 以致于在执行是否分兵上过于抵触 , 过于僵化 , 这非常不利于出奇制胜 。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 , 其次伐交 , 其次伐兵 , 其下攻城 。”这个道理高欢本来应该明白的 , 早年解决贺拔岳 , 就是通过伐谋 , 借刀杀人而达成目的 。沙苑战前的形势也表明 , 交兵合战并不是东魏最佳的选择 。
正如其谋臣薛琡所指出的 , 关西大饥荒 , 人都饿到啃树皮草根的程度了 , 所以冒死去攻弘农粮仓 。如今我们只需要大军围住弘农 , 把西魏人逼进关内 。他们求战不得 , 求粮不得 , 不是饿死 , 就是哗变 , 何劳用兵深入危险之地 , 冀望战场上的侥幸胜利呢?
但高欢不听 , 坚持出兵 。侯景此时建议 , 分前后两军 , 相继而进 , 互相照应 , 避免一战失利 , 而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 。高欢这个时候最害怕听到的 , 就是分兵了 , 当然不会听从 。如此教条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 实在暴露其军事才能之不足 。
其实并非不能分兵 , 而在于两军能否互相照应 , 一军遭遇敌人 , 另一军能否迅速急救 。如果真的如此 , 则两军互为“正奇” 。怎么讲呢?假设分甲、乙两军 , 甲军遇敌 , 则甲军就是“正” , 与敌胶着 , 就是“以正合” 。此时乙军就是奇兵 , 迅速乘敌之后攻击 。反之亦然 。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常山之蛇:“故善用兵者 , 譬如率然 。率然者 , 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 , 击其尾则首至 , 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
潼关之战失利 , 那是两军并不能互相接应 , 窦泰军成了孤军 , 不得不单独面对西魏全部精锐 , 遂致覆灭 。要知道高欢军数量远超宇文泰军 , 把数量优势进行很好的展开 , 分进合击 , 互相照应 , 互为正奇 , 那是最佳选择 。宇文泰攻一军要冒被各军围攻的极大风险 , 而不攻则坐以待毙 。如果不能做有效分兵 , 则只能在一个战场决生死了 。此时很多偶然因素可能会主宰战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