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之战中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多图)( 三 )


更不利的是 , 西魏军渡过渭水接近东魏军后 , 迅速占据沙苑渭曲的有利地形 。此处河道弯曲构成屏障 , 不利于大军展开;而芦苇丛生土地湿泞 , 更不利骑兵集团冲锋 。以上地理因素 , 极大的限制了高欢所率东魏骑兵发挥数量和力量的优势 。两军在沙苑渭曲照面列阵 , 临战之前 , 东魏都督斛律羌举突然建议说:不如在此与之相持 , 分精骑去袭击长安 。宇文泰既被我军牵制于此 , 长安必定空虚 , 可以一战而下 。巢穴既破 , 宇文泰不战可擒也 。
这可谓当时最最佳的选择了!从地理上看 , 高欢军在西 , 宇文泰军在东 , 长安在西边 , 实际上高欢军和宇文泰军是互相截断了对方的归路 , 南边就是渭河 , 构成行动障碍 。此时高欢如果分兵沿渭河西进长安 , 宇文泰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前面就是对峙的强大东魏军 , 想要撤走去救长安 , 谈何容易 。军阵一动 , 很可能就不可收拾 。
斛律羌举的建议 , 完全符合“以正合 , 以奇胜”的要点 , 渭曲已经“正合” , 此时不出奇制胜 , 更待何时?高欢仍不愿意分兵!使人每次读史至此 , 真有徒呼奈何之叹 。当然 , 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 , 自然可以头头是道 。当局者迷 , 在深入敌境与强敌对阵时 , 任何贸然的行动都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 可以理解 。不过 , 这不正是区分天才和常人的关键点吗?
高欢虽不愿分兵 , 但其临阵常有奇计 , 此刻见芦苇草深 , 突发奇想道:如果我用火攻 , 会不会效果更好呢?比较一下分兵袭击长安和在此地放火 , 哪个更稳妥?显然放火的偶然性因素太大 , 高欢军在西边 , 宇文泰军在东边 , 当时是冬天十月(按今天的公历应该是十一月了) , 也许常常刮西北风吧?从西向东刮 , 火势指向东边的宇文泰军 , 但如风势一改 , 火苗倒窜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 , 比之强行交战 , 放火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个时候 , 决定中国未来三百年命运的两个人站了出来 , 都反对放火 , 坚持交兵 。这两个人 , 一个是侯景 , 一个是彭乐 。侯景的反对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烧死宇文泰 , 太便宜他了 , 应该活捉然后当众处罚 。
这算什么理由 , 你当宇文泰那么好捉吗?你当已经胜券在握吗?显然 , 侯景此言 , 别有用心 。从后面的历史事件进程来看 , 侯景和高欢貌合神离 , 由于高欢的崛起 , 使得侯景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 , 可能跟刘备在曹操手下闲居的那段岁月有得一比 。如果宇文泰也被消灭 , 这位乱世枭雄恐怕更无出头之日了 。
侯景的军事素养可能甚至强过高欢 , 对其一再错失良机恐怕也有所察觉 , 甚至有所领悟 。以其这样 , 不如干脆失败 , 高氏的统治如果就此土崩瓦解 , 正好浑水摸鱼一把 。即便高氏不至于崩溃 , 但留下宇文泰这个死敌 , 侯景自己的身价不就更高一些吗?正所谓“养寇自重” , 正符合我们对侯景当时心态的揣摩 。
至于勇将彭乐反对火攻 , 应当是想逞匹夫之勇 , 活捉宇文泰以邀功 。彭乐的这种怂恿 , 很可能不只是他个人行为 , 也许是很多东魏军将的想法 。就像彭乐说的:我众贼寡 , 百人擒一 , 何忧不克?在将士们一片乐观情绪的感染下 , 高欢居然就听从了 , 放弃了纵火的打算 , 决定正面突击 , 把胜负的天平交给命运之神去裁夺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