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锡伯族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但当下在我国的新疆却有着一个以锡伯族为聚居主体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并且在清朝中期就开始迅速衰亡的满语满文却在居住新疆的锡伯族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
那么,锡伯族因何从东北地区万里长征到新疆定居,又为何较好的保存了满文呢?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和清朝有着直接的关系 。
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文章图片

上图_ 清八旗
【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锡伯族虽然此时被纳入到了八旗之中,但康熙认为锡伯人多势众,恐难以控制,所以对锡伯族进行第一次迁移,借以分散其力量 。在这次迁移中,除少部锡伯兵丁被直接迁往北京外,大部分的锡伯士兵则被分散到了归化城和盛京地区驻防 。清朝康雍乾三代都不断地对西北用兵,到了乾隆年间,清廷终于先后灭掉准噶尔、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清朝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伊犁将军,领兵在新疆屯田驻守 。伊犁地区“表带河山,控压雄远,为西北咽喉重镇,乃西域诸城中第一形胜之地也 。”首任伊犁将军领兵驻扎在伊犁惠远城,总理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 。明瑞手下有满洲兵、索伦兵、绿营军、蒙古兵等兵丁及其家属共计一万八千多人,但仍感兵力不足 。
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文章图片

上图_ 富察·明瑞(?—1768年),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承恩公富文之子
所以乾隆二十八年(1763),明瑞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消息,给乾隆上奏折称:“闻得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 。”也就是说,明瑞认为从康熙年间就在盛京驻扎的锡伯兵人数众多,战斗力也较强,可以调出一批到新疆进行驻扎 。乾隆批准了明瑞的方案,传谕给盛京将军舍图肯,令其在盛京各地驻扎的锡伯兵中进行挑选 。盛京将军东挑西选,共选出了防御10员、骁骑校10员,兵1000名,另携带家眷3275口 。由于人数众多,所以从东北派往新疆驻扎的锡伯兵同他们的家眷分为两批,依次启程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初十,第一批锡伯兵及家眷出发,四月十九日第二批也踏上了征程 。他们扶老携幼,赶着牛羊马匹,一路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中旬陆续抵达伊犁 。伊犁将军明瑞将万里而来的锡伯族官兵安置在了伊犁河之南,让他们在此修筑营房,放牧种田,承担起驻防的工作,自此以后,锡伯族也就逐渐的在新疆扎下了根 。
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文章图片

上图_ 锡伯族西迁史画
锡伯族为何较好的保存了满文呢
锡伯族的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和满语本身很是接近 。在被康熙皇帝纳入到八旗后,锡伯族又受到了清朝“国语(满语)骑射”政策的影响,所以很快熟练的掌握了满语以及相应的满文,这是锡伯族掌握满语满文的一个发端 。有一个好的发端并不意味着锡伯族就一定能够长期的保存好满语满文,因为在清朝前期,京城和东北盛京地区都存在大量能够熟练掌握满语满文的旗人 。但由于后来在北京和盛京地区的生活环境所致,他们迅速汉化,方才使得清中叶后满语满文迅速衰落 。
而人数相对较少的锡伯族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满语满文,则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