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二 )


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文章图片

上图_ 锡伯族西迁
首先,驻防制度的保障
伊犁将军明瑞曾上书朝廷,认为“伊犁地属极边,非内地可比,应存军营体制 。”所以锡伯族到达新疆后,同先前到达的满洲、索伦、绿营等军包括他们的家属都是按照八旗军营制进行管理的 。在这种制度下,各营兵丁及家属均有规定好的驻防地点,彼此之间往来极少,同当地百姓更是完全隔绝开来 。
如当时以伊犁将军为首的大员们都集中在伊犁惠远城,该城由满洲营驻防,城西北为索伦营,城北有绿营,城东北有察哈尔营,城东亦是满洲营,城东南为厄鲁特营,而锡伯营就负责城南伊犁河边的地区 。清廷更是规定,“擅自离营就依照‘逃旗’严格论处 。”在这种严格的营制下,有清一代,锡伯族的生活环境都较为封闭,与其他各族的交往也有限,反而起到了保存满语满文的作用 。
锡伯族|清朝的锡伯族为何从东北西迁到新疆,还将满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文章图片

上图_ 清代锡伯族档案史料选编
其次,重视语言教育
锡伯族到达新疆的第二年,伊犁将军明瑞就提出虽然此时在新疆驻扎了很多从内地而来的各营士兵们,但各营毕竟都远离故土,单靠八旗营制来保障他们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是不够的 。他认为为了避免同化,应该要求八旗各营的子弟不能“家自为学”,即不能光靠家庭自学,而要在各旗各营都设置专教满语满文的学房,由教习先生负责教授 。明瑞的这一提法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并且清廷为了提高伊犁驻防八旗各营子弟的学习积极性,还明确规定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旗营笔帖式等职,从事文职工作 。
在各旗营中,锡伯族尤其重视语言教育,这一传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如光绪八年(1882),清廷从俄国手中收复伊犁后专门给各旗营拨款进行恢复重建工作,而锡伯语在拨款有限的情况下,却仍然坚持拿出一部分去设置学校,而教学的内容则仍然是满语满文 。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满语和满文方才在锡伯族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
作者:李光彩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中华书局
【2】《锡伯族历史探究》 辽宁民族出版社 吴元丰 赵志强
【3】《清代伊犁锡伯营综述》 吴元丰 赵志强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