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爆吧”:徘徊在糟粕和回忆之间( 三 )
至于现在我们熟悉的“爆吧”,已经算是第三阶段的产物了。这一阶段,“爆吧”脱离了“贴吧”的限制进行了工具化的提炼,成为一个可以跨平台进行的操作,“爆吧”的对象也从“贴吧”、“论坛”这样的产品扩大到个人。
另一方面,小粉红、饭圈女孩的的加入使得爆吧规模越来越壮大,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教”逐渐从象征身份认同的行为转为一个越来越常规的表达情感的工具:
以2016年周子瑜事件为例,帝吧联合各大吧开始对苹果日报、三立新闻等媒体的脸书进行以“表情包”为主的屠榜新型爆吧行为。这次事件背后,是两个总群+12个分工精细的纵队小群共同协作完成,并且大陆与海外留学生交替进行工作,几乎不给对方喘息的时间。
一个更为新近的例子是日本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的Ins被中国网友直接攻陷,在表现上你仍然能够看到清晰的“爆吧”色彩。只不过也正是在这种场景泛化的情况下,发生在“贴吧”内部的“爆吧”就被衬托得有些冷清了。
文章插图
二、为什么爆的是“吧”其实从理论层面来看,“爆吧”的诞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个性化、垂直化运营,只能算是所谓4G时代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思路——在此之前,有限的上网时长和较高的上网成本,支撑不了太多的“小圈子”产品,成为“XX门户”是那个时代互联网创业者们的共同目标——再加上2005年前后还没有什么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想通过“信息茧房”来解释贴吧为什么容易让人们吵起来,还真不太站得住脚。
贴吧也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人气论坛。在开源系统“Discuz!”以及个人建站“烘焙鸡”风潮的推动下,2005年前后的网民们想要注册发帖发表点意见,选择还是很丰富的,其中就包括孵化出“猥琐神教”、间接启蒙了叫兽易小星的猫扑,坐拥10大神贴的天涯。
换句话说,“爆吧”的萌芽,其实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贴吧”这个产品出现后的2005年。
那么为什么贴吧最终等来了“爆吧”,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聚焦在一个字上,“爆”。
什么样的效果算“爆”呢?人多是一个基础条件,但人多不一定爆。联想到“爆满”这个词,不难发现“爆满”是在一定的空间下才有的情况,当人多到这个空间装不下的时候,就会爆满,也就面临失控与失序。
“人多+拥挤到有限空间”从而面临失控,成为爆的条件——这个公式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贴吧会出现“爆吧”的情况,而并没有发生在其他论坛。
回到上世纪末,猫扑、西祠胡同与天涯论坛相继于1997、1998、1999年创立,彼时个人电脑还属于特定群体的生产工具、高消费品。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研究中心的数据,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890万,这个数据其实并不大,加上还有很多电脑存在于各个学校、企业的微机室里面,真正有条件上网的个体网民少之又少。
这种“物质条件”硬筛选出来的用户画像,显然就和现在所谓的Z世代有着“懂的都懂”的区别了。结果就是,在当时各大BBS上输出的内容其实算是从书本上转到了网上,内容依然严肃、长篇,没有现在如此以碎片、诉诸情感为主的内容,论坛氛围也在这样的核心用户画像的基础上定了型。
另一方面,诞生于古早时代的传统BBS型内容社区,也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运营逻辑,这点很多分析天涯没落的行业文章都有提到,很多大神生产的文章难以明确地划进某一个版块而被封帖,导致很多高质量文章没有被看见,用户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申请新版块的成立,只能依附于天涯既有的版图之下生存。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