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云|云厂商To G「打响」红海战( 三 )


以腾讯为例,腾讯政务云副总裁王景田曾回忆称,最开始腾讯政务团队仅20多个人,后来团队逐渐扩展到200多人。“首先来讲,不少政府他还是很在乎第一形象,其次,是专业度。”
尽管后来腾讯承接了粤省事、数字广东等多个政务大单,但前期的磨合必不可少。和腾讯一样,阿里同样如此。即尽管阿里本身是履约平台形态,做的就是B2B业务,但在政务侧的逻辑和TO B服务不尽相同。
难题,甚至可以说是沟壑摆在面前,为什么阿里腾讯还要先后踏入同一条河流?答案产生在对比之中。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政务云之前,同样一个背景必须了解,即中国的企业服务公有云是否赚钱?
今年3月,阿里公布了去年Q4财报,阿里云宣布盈利。单季度收入116.15亿元,经调整EBITA实现盈利24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阿里云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实际上,在中国云厂商盈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与AWS和微软专注PaaS模式的盈利路径不同的是,基于较为贫瘠的SaaS环境,国内云厂商很难在PaaS和SaaS上获得收入,只能靠“苦哈哈”的IaaS来赚钱,但尽管如此,由于国内企业普遍数字化程度低,续费率低,最终带来的是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在IaaS上的“小单”和不稳定。
因此,相对于动态的TOB模型,政务的G端更等同于一个旱涝保丰收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尽管基于IaaS的盈利点依然低,但单量大,足够稳定。更不用说随着政务市场IaaS的饱和,更多的需求点来到了PaaS和SaaS层,也就是微软的主营市场。
所以,为了实现更良性的营收闭环,以及更清晰可见的模式,投身政务市场势在必行。一组数据是,目前华为云在云服务市场份额增速第一,位列中国公有云市场前三,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就是政务云的。
此外,尽管难度不小,但互联网云厂商并不是没有优势。即相较于设备厂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更具备机动灵活性和客户服务性,其可以把在淘宝、微信上积累的独特打法和生态框架适配到政务端口,依托国民应用属性强化客户选择。
在已经打磨的几个案例中,阿里云、腾讯云一般都是基于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小程序作为前端,后端接入技术和服务属性打磨产品。可以说,在国内数字环境未达到成熟之前,政务市场始终会是大型云厂商的第一选择。
03 切好政务市场的蛋糕那么,应该用怎样的姿势切蛋糕?或者说,具备什么能力的玩家能在新的政务市场的竞争下拔得头筹?
从前面IDC公布的趋势数据不难看出,相较于固有的政务基础设施,接下来更大的趋势在混合云、PaaS平台和数据安全。
安全自然不用多说,除了金融行业的安全,政务是第二大看中数据安全的赛道。因为相较于企业数据,当下政务领域是聚合民生数据最大的方向。
一个反面教材是,2017年6月,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承包商——营销公司Deep Root Analytics托管在亚马逊云平台上的数据库泄露,暴露了超过1.98亿美国公民1.1TB的资料,约占投票人口的61%,泄露的数据包含美国选民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选民登记细节。
在国内的正面案例则有,腾讯靠自身在疫情期间推出的零信任安全系统,拿下了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大单,后者在“第十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上,获得了“2020年云计算最佳实践奖”的奖项。
安全的门槛之外,混合云架构是另一重点。即从IDC公布的报告中同样能看到的一点是:政务市场的公有云业务比例正在稳步攀升。即在固有的专属云外,随着政府数据量的激增,固有的专属云计算资源,如GPU等不能满足需求,就可以把部分非敏感数据的模型测试环节放置在公有云上,以满足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