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只有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二 )


诸葛亮这次出兵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击溃魏国的关中兵团,通过消灭魏军主力来夺取空间 。
【诸葛亮|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只有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那么诸葛亮有两个选择,一是威胁长安,来逼迫魏军决战;二是出兵关中是个幌子,实际上还是和出兵陈仓那次一样,截断关陇古道,阻绝魏军援兵来夺取陇右 。第一个选择其实是死路不通,上次司马懿打了大败仗,这次不会再跟诸葛亮决战了,以坚固营垒堵住诸葛亮前往长安的去路,诸葛亮就没办法 。在古代那种技术条件下,强攻营垒要付出极大代价 。诸葛亮手下那数万人是经过千挑万选,以举国之力打造的精锐之师,以蜀国的人口基数和国力,这种损失是无法承受的 。第二个选择,问题还在于兵力不足,就算顺利断绝关陇古道,主力部队转向攻伐陇右,势必要留部队阻击魏军,留的部队少了,挡不住,留的部队多了,攻取陇右的兵力不足 。蜀军必须集中力量作战 。
然而兵法之道,虚虚实实,其实诸葛亮还有第三个选择 。那就是切断关陇古道,佯装主力攻打陇右,迫使司马懿离开营垒,来进攻阻击部队,而诸葛亮趁机与司马懿决战 。这就是孙子说的:“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
所以诸葛亮选择出褒斜道,因为褒斜道进入关中后直接北上这一段正是关中平原的蜂腰部,最窄的一段,只有40公里的宽度 。而关陇古道正从中经过 。
诸葛亮|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只有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文章图片

这其实就是用自己早已暴露的战略企图——夺取陇右,来掩盖诸葛亮这次的战役企图,与魏军决战 。
三、司马懿判断出错
这时候就要说到本文开头的那段话了,司马懿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这句话到底啥意思,结合上下文一看就懂了 。
司马懿在三年前就判明诸葛亮想通过野战决胜的方式来夺取空间 。在司马懿看来关中最重要的支撑点自然是长安 。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 。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
魏军诸将都认为应该在渭水北岸抢占阵地,以防备诸葛亮渡过渭水 。可司马懿爱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一定要在渭水南岸占领阵地 。所谓在渭水南岸占领阵地,占领的是诸葛亮出斜谷后向武功的进军必经之路 。这一手就是防止诸葛亮向长安突击 。司马懿还是准备按照曹叡的旨意,用死守的方法跟诸葛亮拖时间,拖到诸葛亮粮尽退兵 。
然后才发生: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
这是司马懿在告诉诸将,如果诸葛亮靠着秦岭向东边的武功攻击前进,那才可怕,因为这会威胁到长安;如果诸葛亮往西北方向的五丈原前进,那就没事了 。
诸葛亮|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只有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文章图片

可是,郭淮后来指出:“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 。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
在郭淮提出建议后,司马懿方才如梦初醒:“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司马懿听了郭淮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误,一旦诸葛亮占领北原,自己就会进退失据,到底是攻还守 。攻,就掉进诸葛亮的陷阱;继续守,万一诸葛亮真去攻打陇右,自己一样一败涂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