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只有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三 )


结合上下文,这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还原本来面目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司马懿一开始的判断是错误的 。
司马懿虽然判断准了一大半,但他在进行战役布势的时候眼睛却只看到了长安 。为了防止诸葛亮突击长安,司马懿不肯占领渭水北岸的阵地,非要去渭水南岸防止诸葛亮东进 。
其实魏军诸将都认为诸葛亮不会进攻长安,心思还是断陇 。但司马懿却固执己见,他的判断失误是受上邽之战失利和曹叡制定的作战指导思想双重影响的 。在上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已经表现出来他想跟曹魏决战来制胜 。魏国拥有兵力、兵种和主场作战优势,如果打得过,那没有不打的道理,可偏偏司马懿打不过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就非常担心自己移兵到渭水北岸,让出通往长安的道路后,诸葛亮会调动自己,以袭击长安的方式来迫使自己决战 。所以他坚决在渭水南岸、武功水以东设置阵地,并振振有词教训诸将 。
郭淮此人,于战役布势的眼光是非常了得的,我在汉中之战说过,夏侯渊被杀后,曹军诸将都认为应该把军阵前置到汉水边 。只有郭淮看清了刘备的意图,精辟指出:这种看起来加强戒备的举动,落在刘备眼里其实是软弱的举动,这是示强而实弱 。刘备根本不想渡过汉水,所以我们也应该跟刘备学,把滩头阵地让出来,引诱刘备渡河 。其实当时郭淮说的意思是,刘备在引诱我们渡河,我们也同样做,这样反而大家都不会渡河 。这一眼光是非常独到的 。可惜临阵指挥是其弱项,这个人非常适合当参谋长,独当一面就差强人意了 。
因为郭淮的正确建议,魏军就比蜀军快了一步,“堑垒未成,蜀兵大至” 。诸葛亮还是吃了开进道路太远,机动能力不足的亏 。郭淮的建议其实说明不必畏蜀如虎,强大的魏军就算分兵,一样是有能力进行防御的 。
魏军诸将未必看透诸葛亮想引诱魏军决战,但他们早已形成诸葛亮必定断陇的思维定式,一看见诸葛亮出兵,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堵住诸葛亮断陇,并不代表魏军诸将比司马懿高明,魏军全军移动到北原,一样是有漏洞给诸葛亮利用的 。诸葛亮可以反过来截断魏军后路,并佯装突击长安,引诱魏军决战 。诸葛亮的计划是可以变的 。
但是诸葛亮还是不能完美解决开进道路太远和兵力不足的问题,这不是人力能解决的 。
从汉中往关中去,任何一条道路都太长了,先头部队出谷后,必须等后续部队到达 。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只能“出斜谷,并田于兰坑”,就是为了等后续部队 。而蜀军几乎都是步兵,如果诸葛亮有强力的骑兵部队,那是可以和魏军比机动速度的,可是诸葛亮没有 。他在《后出师表》里写道:“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诸葛亮|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只有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文章图片

当年马超带过来那点骑兵,基本上死光了 。
步兵强行军跟魏军骑兵比速度,就慢了一步 。
司马懿的表现为什么会大失水准?就是因为畏惧和不自信 。这是被诸葛亮打怕的表现,不敢分兵,拥重兵以自保 。洪承畴后来败给皇太极也是这个原因,洪承畴完全没有面对李自成时那种自信,十几万大军像刺猬一样围着自己,不敢分兵抢先要点 。越怕,就越打不过,心理上已经输了,哪里还有作战的勇气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就摸不准诸葛亮的心理活动,诸葛亮是绝对舍不得让自己的军队强攻的,魏军完全可以大胆分兵,不用害怕各个击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