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不想做"内容"的互联网工具平台不是好平台?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专栏向善财经,图源:图虫。
为了帮朋友“砍一刀”,笔者打开了许久不用的拼多多,突然发现拼多多的首页增添了短视频功能“多多视频”。作为一个电商工具平台,拼多多为何会“不务正业”地跨界玩起了短视频?
当笔者打开其他APP,发现不少印象中的工具平台,似乎都在朝内容化的方向转变。如携程上线了图文短视频种草专区“旅拍”,BOSS直聘上线了内容社区功能“有了”,WiFi万能钥匙居然也上线了各类图文资讯和短视频功能。
互联网工具平台们扎堆进军“内容”领域究竟意欲何为?这样做又会产生哪些新的商业价值?未来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无边界大战、流量焦虑、变现难题,把内容推向了工具平台四年前,携程的创始人梁建章与美团的王兴之间有一场著名的论战。王兴主张多元化,引出了“美团无边界"的讨论,而梁建章则撰文反驳道,专业化才有利于创新。彼时,互联网工具平台究竟是往多元化方向发展,还是深耕细作专注于核心业务,成了当时讨论的热点。
但是随着互联网红利期的消退,流量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也因为流量的争夺而变得越来越模糊,跨界布局新的领域成了互联网巨头们最热衷的事,无边界大战的硝烟逐渐升起,四年前的那个争论似乎终于有了结果。
对于互联网工具平台来说,在流量增量时代,针对用户的实际“痛点”问题,工具类APP可以通过产品驱动和技术服务,满足用户在短时间内的强需求,从而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的用户和流量。所以,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互联网红利期时提出了“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
但是到了互联网下半场,一方面用户和流量都已趋于饱和,新用户的获取愈发困难,流量获取成本也不断升高,而且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已经基本养成,工具类平台触摸到了流量的天花板。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巨头们无边界的扩张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平台逐渐进化为什么功能都有的超级APP,纯工具类平台的用户、流量和市场被超级APP不断瓜分吞噬。如果工具类平台还是被动地等待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去使用消费,那最终的结果注定是被时代所抛弃。
因此在流量的博弈之下,工具型APP也在积极地尝试新的解题思路。其实早在2012年“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让各大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内容对于流量的强大吸引力,不少互联网平台都开始往内容型平台靠近,由此拉开了工具平台内容化的序幕。
一度强调用户“用完即走”的工具类应用平台想要更好的活下去,就必须抓住内容化的潮流,通过跨界合作、新闻资讯、短视频和种草社区等多元化的内容运营,来提高平台对用户的黏性,增加用户的留存时间,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关注,为平台挖掘出更多的价值。
其实当内容融入工具平台,工具就不再单纯是工具,而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生态,这是互联网工具进化论中重要的一环,诸如微信、支付宝、滴滴等工具类APP都很好的佐证了这一进化规律。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APP内不仅可以收付款和理财,还有打车、点外卖,转账、游戏、聊天互动等内容功能,这些内容的引入,大大提升了用户在支付宝停留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不少潜在的消费可能。
当然,越来越多的工具平台拥抱内容化,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新的流量和关注,最终目的还是通过拓展新的功能和服务,从而寻求更多变现的可能和实现流量效益的最大化。毕竟内容平台的逻辑是用户在哪里消费内容,流量就在哪里,而流量在哪里,钱就在哪里。
推荐阅读
- 朋友圈|微信又更新!朋友圈这种图不能发了?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加班|360 周鸿祎:程序员不应该 35 岁被抛弃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用户|淘宝将实现退货秒退款,每年至少要交88元,亚马逊直接退款不退货
- 实体店|电商交税未来或成趋势,多数卖家不赞同,背后原因不为人知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不法分子|疫情当前,防范电诈要牢记!
- 价格战|快递集体"春节不打烊",究竟是反内卷还是内卷加剧?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