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不想做"内容"的互联网工具平台不是好平台?( 二 )
以外卖平台美团为例,美团占据了国内外卖市场六成以上的份额,可以说美团作为工具平台既有规模又有流量,自然不想只局限于外卖和线下团购。
所以美团不仅入局了酒店、电影等本地生活模块,还拥有打车、公交、骑行等出行服务,近日美团更是在尝试入局短视频领域和外卖社交。从外卖工具APP,到及各种服务于一体的超级APP,美团正在摆脱工具类APP的桎梏,朝着功能化和内容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内容化并非万金油,属性相符是关键随着互联网工具平台内容化逐渐成了一种普遍接受且认同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工具类APP都开始试水内容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化不是万金油,并非所有的工具性平台都值得内容化。
一方面工具类应用做内容,首先要考虑内容与平台的属性是否相符,简单来说就是新增的内容是否与平台的核心业务高度相关。
因为作为工具类应用,吸引用户的肯定是产品本身的高效便捷,新增的内容此时更多是作为用户对工具平台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延伸。只有当平台内容本身足够吸引用户眼球的时候,这部分流量和消费需求会反哺给工具平台,如此一来才能形成了内容与核心工具业务的良性生态闭环。
举个例子,很多用户在旅游前,可能会在OTA上看一看旅游攻略或着当地的特色美景美食推荐。攻略内容的形式可以是图文、也可以是短视频、还可以是直播,只要攻略的内容足够的优质且吸引人,就可能会获得一大批用户的关注,从而直接为OTA平台催生出一大批消费用户。
这种引流的方式其实就是内容营销,就是借助优质的内容用营销的手段去获客和刺激消费。实际上国内的OTA巨头携程就是这么做的。去年疫情期间,旅游业遭重创,携程决定将工具型APP打造成内容平台,结合当下最火的“直播带货”,携程推出全新IP旅游直播,通过内容优势+完整供应链完成了工具型APP被内容赋能,实现了高频打开和较长的用户留存时间,为携程带来了巨大的用户粘性。
另外在日积月累的使用中,用户会逐渐对众多APP贴上一个隐形的标签,如打车就选滴滴,外卖就选美团、饿了么,刷短视频就去抖音和快手,网上购物就去淘宝、京东等。
这种标签其实就是用户在使用习惯中形成的固有认知,所以如果一款APP突然新增了其他领域的内容功能,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好奇或怀疑,虽然这样也会吸引到一部分流量和用户,但是新鲜劲一过,用户多半还是会回到早已习惯的应用APP。
所以内容需要与工具平台的核心业务高度相关,因为这样新增的内容拓宽的是原有应用场景的不同延伸,并没有从无到有的那种巨大的差异感,用户抵触和怀疑的心理也会相对较弱,也会更快地适应并接受平台新增的内容功能。
就像支付宝内置了购物、旅游出行等服务入口,淘宝上线了穿搭、美妆短视频社区,百度地图上线了打车功能,微信在聊天工具的基础上增加了朋友圈、公众号等内容,新功能的出现并没有让多少用户感到诧异。
因为它们的内容和工具平台本身属性相符,新增的内容强化的是原有工具平台的应用场景,也只有这样才可能会达到内容带动平台破局发展的理想效果。
另一方面纯工具类应用做内容还面临着许多难点。首先做内容不仅需要搭建新模式,同时还要培养用户新的消费习惯,而这些都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技术和时间,且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如果核心工具业务没有稳定的盈利能力,盲目内容化可能会弄巧成拙,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
另外做工具平台内容化其实就是在为平台建造私域流量池,平台获客的主要途径从广告营销和需求驱动转变为内容生态的引流。这就需要内容平台有持续的内容输出,只有不断生产出新的优质内容,满足了用户某种消费心理,才可能会赢得这部分用户的流量和关注。
推荐阅读
- 朋友圈|微信又更新!朋友圈这种图不能发了?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加班|360 周鸿祎:程序员不应该 35 岁被抛弃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用户|淘宝将实现退货秒退款,每年至少要交88元,亚马逊直接退款不退货
- 实体店|电商交税未来或成趋势,多数卖家不赞同,背后原因不为人知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不法分子|疫情当前,防范电诈要牢记!
- 价格战|快递集体"春节不打烊",究竟是反内卷还是内卷加剧?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